第134章

卻說當年, 安平王世子剛從邊疆回到南陵郡不久,就得到了聖上的口諭,讓他親自帶領一隊人馬, 火速趕往北方濟康郡。

安平王世子很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夠得到這般重任, 除了多年以來在邊疆戰績斐然得到了聖上的信任之外, 最重要的還是因為他離開南陵郡太多年了。莫說那些後起的家族,便是原就同氣連枝的另外三家,交情其實也不剩下多少了。

只有他才能不管不顧的將所有涉案人員一一拿下,至於那些人是否有罪,自然另有他人來判斷,但起碼在捉拿案犯這一關裏,他可以保證無人逃脫。

可饒是他離開南陵郡太多年了,也知道蔣家代表著什麽。八大世家才是真正的同氣連枝,幾百年來的交情不是所謂的同袍交情能比較的。甚至於,這都跟所謂的交情無關了, 而是實實在在的利益糾葛。

但他還是亦如反顧的前往了濟康郡……

最終的結局是好的, 那個自稱是蔣氏後人的蔣郡守, 實則跟蔣家並無太大關聯,不過就是個狐假虎威的混蛋玩意兒。可在經歷過那一次事件後, 安平王府上下也開始警惕起來了。

開國功臣四大異姓郡王裏, 有三家已經逐漸失去了兵權,像排行最末的永平王府, 更是在軍中徹底的失去了話語權,其他兩家就算略好一些,但其實也差不多的。試想想,身為大將, 手頭卻無兵權,那跟被拔了牙的猛虎有何區別?

只剩下他們一家了……

安平郡王本人尚在邊疆,但在世子回來之前,父子二人卻也曾促膝長談過。

有句話叫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這話聽著是非常殘酷,卻無疑是真理。

本來,安平王世子只是作為一個聆聽者,哪怕他本人相當得尊重他爹,可講道理,光聽並不能說明什麽,很多事情除非本人親自經歷一番,不然別人說破天都是沒用的。

跟態度無關,非要說的話,大概就是一種心境吧。

好在,因為蔣郡守那件事兒,安平王世子就算不能完全體會自家的處境,卻也多少有了明悟。

他本來就在考慮自己的親事問題,聖上的三公主在當時並未許人,但已經明確的告知會留在南陵郡。他最擔心的就是被迫尚公主,哪怕按理說,身為公主是不可能嫁給王爺世子的,可別忘了,他家是異姓郡王,哪怕本朝並無這樣的先例,但在早先,四大異姓郡王中的另外一家卻是娶了聖上的侄女。

即郡王世子娶了皇室郡王所出的郡主。

也就是說,安平王世子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

跟其他人家不同,他一點兒也不想同皇室沾邊,尤其他本身就是能夠承襲爵位的世子,尚公主……

這非榮耀,而是負擔。

要不怎麽說是趕了巧了呢?就在恰好他需要有件事兒磨礪自己時,濟康郡出事了。等他去了濟康郡,處理完畢那些事情後,又碰巧遇上了曾經在楊老太君跟前伺候過的人,還提到了劉侾,提到了劉家嫡女……

四大異姓郡王之間關系是不如那幾個世家大族,畢竟幾百年的交集不是說著玩兒的。但甭管怎麽說,哪怕幾位老王爺都已經不在人世了,但彼此之間總歸是有交情的。

只這般,安平王世子一回到南陵郡,第一時間就請了他嬸娘代為相看。他在意的倒不是劉韻的相貌身段,而是想知道劉韻此人是不是那種會全身心投入到情愛之中的人。

成為安平王府的世子妃,她可以不需要外在,但一定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

至於拿楊老太君在世時說過的話當成借口,這還真不是純粹的借口。安平王府的徐老太君年事已高,整個人也是糊裏糊塗的,但偶爾也是會清醒的。在她清醒時,沒少嘀咕嫡長孫的親事問題,也曾提過她和她的手帕交那些玩笑話。

大概就是,我倆要是將來一個生兒子一個生閨女,就結為兒女親家。

結果這倆全生的是兒子,倒有女兒,卻是庶出的。興許男子不會太在意這個事兒,大不了可以選擇庶出聯姻。但兩位老太妃卻是心有芥蒂的,這兒女聯姻要是扯到庶出上頭去,這到底是喜事一樁,還是故意惡心人的?

等到了孫子輩兒,劉韻就是楊冬燕的嫡長孫女,雖然是二房的,那問題也不大。

而安平王府那頭,王妃很早就過世了,王爺又常年駐守邊疆,倒是有二房陪伴左右,可也不知道出了什麽鬼了,二房沒閨女,嫡出庶出都沒有。

反正硬要扯到兩家聯姻還是很容易的,徐老太君也是後知後覺的想起來,當然是在她清醒的時候,她覺得為了嫡長孫的終身大事,坑一把曾經的手帕交又怎樣呢?大不了等她下去了,親自給人道歉唄!

——她怎麽都不會想到,哪怕她今個兒真的下去了,也見不到楊冬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