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第2/7頁)

但此時,事情已經失控了。

就因為早先劉侾去找了主考官,他又沒避著人,況且他本來就不認識陶舉人,全然沒發現自己經過時,被暫時留在空屋裏的陶舉人透過窗戶看到了。

跟劉侾相反的是,陶舉人是認識他的,就不說以前聽說了,單就是會試第一場考試時,劉侾幫魏承嗣開路一事,他就印象深刻。更別提第一場考完後,劉侾還趕來豪華馬車,在魏承嗣上車時,扶了他一把。

總之,在看到劉侾的那一刻,陶舉人就已經憤怒到氣血翻騰,他不知道外頭發生了何事,卻徑自認定劉侾就是老魏家搬來的救兵。

再然後,他無意間聽路過的兵差提到,劉侾是主考官孟老大人的親外孫。

其實兵差說這話時,完全是用略有些嘲諷的語氣,因為劉侾太不符合主流觀念之中的好兒孫形象。他們是在為孟老大人感到可惜,還慶幸孟家的兒郎都是很上進的。

但那不重要,陶舉人滿腦子都是劉侾跟主考官的關系,認定了主考官肯定會偏幫魏家。

事實跟他想象中的肯定還是有所出入的,但總得來說卻也差不了多少。

貢院這邊給出的說法是,希望息事寧人。

自然不可能是由孟老大人親自跟這幾人攀談,那不現實。真正派過去的,也是位翰林官,不過品階略低。

對方大概四十上下,自稱姓趙,長得一副老好人的模樣,開口說話時,也完全沒有辜負他那個長相。

以和為貴嘛!

都是讀書人,聽說還是同鄉,何苦鬧得這麽大呢?考都考完了,接下來就是好生休息,等待著放榜,何至於為了這點兒小事,將關系鬧僵呢?

也不能說這趙翰林說的不對,國人都喜歡和稀泥,以和為貴也沒錯。況且在外人看來,這又不是什麽生死大仇,調解一番,然後就散了唄,多大點兒事情呢?

但這些話聽在陶舉人耳中卻是另一番意思了。

他只愈發篤定了這事兒就是魏家那老太太搞得事兒,不然的話,就那個刻薄小氣記仇的老太太,還不得死咬著他非給他一個深刻的教訓嗎?既然是找人來說和了,那就說明魏家不占理。

……好像這麽說也沒錯。

陶舉人堅定的要求上告,還道這裏是天子腳下,若不給個公道,他就是登聞鼓告禦狀,也要將事情鬧大!

趙翰林被唬住了。

講道理,能入得翰林院的,最少也是個二榜進士,才華方面是絕對沒問題的。但有個問題是,翰林院那個地方,多半都是做為前期的人才儲備,一旦能力足夠,就會被調外任的。當然也有一直待在翰林院的,譬如孟老大人,可人家也升官了啊!

既沒調往外任,也一直待在原地沒能升官的,從某個角度來說,肯定是能力不足且不適合爾虞我詐的官場,所以面對陶舉人這般堅定的要求,趙翰林愣是沒能及時給出反饋。

他不知道該怎麽處理這事兒,不是勸架嗎?甭管發生了什麽事兒,一床被子掩了去,之後就可以把這事兒給翻篇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啊!

見他這副不知所措的模樣,陶舉人愈發的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態度異常堅決,直接表示若不能給出個公道結果,他寧可魚死網破!

趙翰林灰溜溜的走了,這事兒已經超出了他能力範疇。

關鍵吧,貢院這頭其實沒留下太多的人手,絕大多數的人在昨個兒卷子封存之後,就離開了。

孟老大人會留在這裏,純粹是因為他是主考官,得做完最後一到程序,封存此次考場。哪怕接下來還有個殿試,但殿試又不是在貢院考的!

更要命的是,貢院其實不是個國家機構,它僅僅只是一個地方。

每當需要大型考試時,才會提前開門,讓人過來修繕打掃。事實上,貢院裏並沒有長期駐守的官員,是有人管著的,但那是看大門以及檢查有無發生房屋坍塌這類意外情況的差人。

那是不入品階的!

總結下來便是,在陶舉人堅定的拒絕調解後,貢院這邊抓瞎了。

最後連孟老大人就開溜了,愛咋咋地,老夫又不是京兆尹!

哦,明白了,那就有請京兆尹吧。

其實在三皇子在聚仙閣等候的時候,京兆尹就已經得了信兒。當三皇子光顧著在茶館裏裝叉時,京兆尹就接手了此事。

既是查案,那就索性查個清楚明白!

這麽一查啥事兒都兜不住了。

不光三皇子這個主謀跑不掉,連劉侾這個幫兇也一樣宣告涼涼。

當天下午,京兆尹就命人在貢院前公布了本案的調查結果以及判案總結。

有兩點。

其一,擾亂考場罪名成立。主犯梁暄,判罰終生禁止參加所有科舉考試;從犯劉侾,判罰本屆科舉成績無效。

其二,誣告罪名成立。犯人陶文,判罰本屆科舉成績無效。苦主魏承嗣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