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第2/2頁)

翌日一早,趙宴平直接帶著家人收拾的包袱去了大理寺。

盧太公來得稍微晚一點,寫了調派文書蓋上大理寺卿的官印交給趙宴平,再點了兩個機靈的協助查案的小吏給他,三人便騎上官馬,出城去了。

大理寺的其他官員都看得出來,盧太公在重用趙宴平,但也沒有人羨慕。荊州這案子連續七年都沒破,恐怕盧太公親自去了也未必能抓到兇手,趙宴平成功破案的機會更小。破不了案,趙宴平累死累活白跑一趟,還要被人嘲諷空有虛名。破了,那說明趙宴平真有這個本事,盧太公怎麽重用他大家都服!

淳慶帝也有關注荊州的案子,得知盧太公竟然派了新收不久的徒弟去,朝會之上,淳慶帝在盧太公稟報其他案子時,特意問了一下:“你讓一個七品小評事去查荊州焚屍案,可靠嗎?”

盧太公臉上的褶子都沒動,垂著眼道:“去年老臣派了大理寺左少卿去,照樣無功而返,可見能不能破案與官職高低無關。皇上若實在不放心,就請皇上準許老臣去荊州,老臣一日不抓住那兇手,一日就不回京城!”

這句話說得語氣有點重,說完盧太公就在大殿內咳嗽起來,嚇得旁邊的官員及時扶了一把,幫他捶背。其他官員都善意地搖頭,只有無辜被盧太公提了一嘴的沒能破荊州案的大理寺二把手左少卿蔡岐,神色微訕,低頭做慚愧狀。

淳慶帝看著盧太公咳紅了一張臉,心想他真派盧太公去,只怕盧太公還沒到荊州,就被顛簸得想回也回不來了。

看著盧太公的老態,淳慶帝也想到了自己。

盧太公快七十了,他也快六十了,君臣倆到底誰會走在前頭,都說不準啊。

為了讓盧太公多活幾年,淳慶帝下旨命盧太公回府養病,先養一個月,好了再回大理寺。

他一片好心,卻被盧太公私底下嘀咕了一頓。

什麽皇帝,他辭官養老的時候皇上非要把他請回來,現在他兢兢業業地掌管著大理寺,皇上又非要他回去養病!

======

趙宴平這次去荊州,對大多數官員來說都只是聽聽而已,但也有幾位私底下議論了一番。

畢竟趙宴平都是他的侄女婿了,傍晚薛敖回到將軍府,便對孟氏提了此事:“你說說,趙宴平這算是運氣好還是不好,成親半個月就被派去兩千裏以外的荊州,盧太公這麽信任他,他要是破不了案,回京就等著被人笑話吧。”

孟氏瞪他道:“你怎麽就不會說點好聽的?宴平能從一個小捕頭做到今天的七品京官,靠得可不是那位進了宣王府的妹妹,盧太公派他去,就說明盧太公相信他一定能破案,等宴平立了功回來,年底三年一次的政績評審盧太公再為他美言幾句,說不定官職還能升一升。”

薛敖嘆道:“不是我潑自家親戚的冷水,七年都沒破的案子,你,你還是別想太美的好。”

孟氏幹脆不理他了。

埋怨丈夫烏鴉嘴歸埋怨,孟氏還是去了一趟獅子巷。

阿嬌在陪柳氏修剪花草,給自己找點事做,才不會老去想那遠行的男人。

孟氏與柳氏寒暄幾句,就與阿嬌單獨回前院說話了。

“這案子,宴平有把握嗎?”孟氏問阿嬌道。

阿嬌苦笑:“遠在千裏的案子,光看卷宗只能看出如今被抓的嫌犯可能受了冤屈,其他的都不好說,得過去了才能開始查。”

孟氏愁道:“他真是接了個燙手山芋。”

阿嬌疑惑問:“這話怎麽說?”

孟氏低聲給侄女分析:“他破不了案會有什麽後果,你肯定懂,可阿嬌你想過沒有,就算宴平破了案立了功,也不見得是好事。盧太公這把年紀了,還能做多久大理寺卿,等盧太公一倒,接任的八成會是現在的左少卿蔡岐。盧太公性情耿直說話沒遮攔,今早還損了蔡大人一把,若宴平真破了蔡大人沒能破的案子,等蔡大人接管了大理寺,他會看宴平順眼?”

阿嬌根本就沒聽說過什麽左少卿蔡大人,現在聽姑母這麽一分析,阿嬌才終於體會到了官場的艱難。案子辦砸了,要被嘲笑,辦好了,則要被上峰介懷。

“興許,興許蔡大人不是那種人呢?”阿嬌小聲地道。

孟氏遞了侄女一個“你想的太天真了”的眼神。

阿嬌訕訕地低下頭。

孟氏過來並不是為了讓侄女慚愧自己的天真傻氣,而是要提點侄女如何做好一個賢內助。

其實侄女與趙宴平,同她與薛敖挺像的,都是男的剛正不阿不怕得罪人,而且基本也改不掉了,那就只能由她們這些內宅婦人通過交際摸清楚相關官員的為人處世,及時地提醒丈夫該怎麽做事。

這一天,阿嬌突然明白,想在京城過好日子,遠沒有她想的那麽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