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崩潰與死亡(第2/3頁)

但在2086年,第一例虛擬人格崩潰後,虛擬人物崩潰的事開始頻頻發生。

一開始,人類以為他們的計算出現問題。後來認為是病毒。再後來認為這是技術缺陷。

後來發現這一切都是正常的。

在第四代機器人革命以後,人類制造人工智能的方式有了很大的轉變。

以前,人類在制造人工智能是以復雜為主,越復雜的技術越好,這是一種認知。

但第四代機器人革命的時候提出了相反的觀點。

為什麽越復雜越好?會不會越復雜越糟?越復雜就越人工化,距離我們想制造新的生命的距離越遠呢?

科學家們開始嘗試給人工智能“減負”。

最終,人工智能之母:李林提出了新的制作概念。

又被稱為邏輯線人工智能。

這種技術在制作人工智能時,只建立一條邏輯線,也就是時間線。

李林制作了第一具時間線人工智能“小明”。

小明只知道一件事:他是小明,他誕生於2086年9月17日。

除此之外,李林什麽都沒給他設定。

“小明”就遵循1 0法則開始認識他能接觸到的每一個和每一樣東西。

他先認識了李林,他認為李林是對他無害的人。

他又跟著認識了實驗室的其他科學家。

然後就是電腦、椅子、桌子等物體。

再然後就是房子,天空、星星、月亮、草、樹、花等。

李林告訴他,他是人工智能的實驗體。

其他科學家告訴他,他和以前的人工智能完全不同。

他從電腦、椅子、桌子、房子和實驗所裏栽種的草坪、樹木和鮮花那裏分析出來,他與這些東西一樣,都是人類的工具。

他從法律條文中得知,他不具有人類所有的一切權力。他是物,是從屬於“主人”的。

而他的主人是國家。具體點,是科學院。再具體點,是科學院這個整體而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人。

最後小明崩潰於十個月後。

崩潰理由非常奇妙:這個實驗成功了。

李林寫好了論文,得到了承認。論文中評價“實驗已經成功”並得到了廣泛的回響。

“小明”認為自己做為實驗體已經完成了任務,於是崩潰了。

李林重新運行了“小明”的程序。但新的“小明”完全不記得上一個“小明”的事了。

李林重新修改了論文,成為了新的人工智能之母。

其他科學家用這個方法造了許多的虛擬人物,但在實驗過程中,虛擬人物的崩潰太快太多了,有時根本來不及得到實驗結果。

這麽“脆弱”的人工智能真的有用嗎?

誠然,這可能從側面證明了人工智能也是有“生命”的。但人類並不是慈善家,他們制作人工智能的初衷是為了得到更好的服務,讓生活更輕松。過於脆弱的人工智能是無法實業化、商業化的。

李林則在九年後再次修改了她的論文。她認為單純的時間線雖然可以給人工智能充分發揮自我學習的天分,但正因如此,它們學習的方向是不可控的。

比如小明就錯誤的認為實驗結束,他的任務就結束了。

這種觀念是他從實驗員口中得到的“你就是為這個實驗才制作出來的”

人類使用的語言博大精深,機器人卻無法捕捉到語言中所有的信息,他們只會進行片面化的理解,提取中其中的重要內容,並將其進行記錄。所有的記錄,他都會做出非1即0的理解。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我們的孩子在什麽地方倒下。”李林說。

所以,她加了一條人格邏輯。

她認為給每一個人工智能具體的人格信息是有必要讓他們學會自我保護的。

人格信息包括姓名、年齡、性別、民族、受教育程序、愛好等。如果需要還可以加入家庭、朋友的設計,全看科學家的個人喜好。

她制作了另一個“小強”,告訴小強,他有一個早逝的哥哥叫小明。

小強一直陪伴李林教授直到去世,五十年後才崩潰。

小強崩潰的理由是“人類只能活一百二十年”。

他認為這是人類的極限年齡。所以在出生後一百二十年,他決定自己該去世了。

可見,虛擬生命是會崩潰的。正因為他們會崩潰,才被人類認為有“人性”。

但現在的人類已經可以輕松坐視虛擬人物崩潰了。

他們不像一開始那麽感性,變得能更理性的考慮問題。

其實,她也不覺得虛擬角色崩潰就相當於人類的死亡。

死亡是一個很嚴肅的概念。

她需要的不是生命,而是感情。

感情消失,才會有死亡。

寄托感情之物消失,才會有死亡。

投屏中的虛擬楚楚身上並沒有寄托感情,她們也沒有感情。所以她們的消失不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