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故國神遊(56)三合一(第3/6頁)

鈕鈷祿家是不敢紮翅了,起頭的本也是訥親留在家裏的老姑娘,沒了親爹娘,這姑娘跟著哥哥嫂子過日子,日子能有多好過?不過是因緣際會,太後開了個女學,而她因為貞烈守著望門寡,這才有了收益,也有了體面。她一邊是感念太後的恩德,一邊又憎恨皇帝因為父親戰敗而殺了父親,這才起了心思寫了這麽一篇故事,出了出心口的惡氣。至於處罰,她在乎嗎?每日的日子過的如同死水一般不起半點波瀾,活著如何?死了又如何?

宮裏送了這把刀來,哥哥將刀遞給她:“看看!這是你闖的禍!你這是不害死一家老小不算完是吧?”

哥哥指責,嫂嫂們的話更難聽,“沒出格便沒了丈夫,本就是不祥之人,這是克完了丈夫,克死了父母不算,還想把一家大小都給拖累了。”

她也是有氣性的人,被關在祠堂裏,就完了?

連夜的,她給夫家去信,表示想去夫家守孝。她的夫家也不是一般人,正是如今的軍機大臣之一來保家。她這樣的家世,能叫她守望門寡的人家,能使一般人家嗎?

第二天,來保的夫人收了信,當時都氣的差點厥過去。能為兒子守著的姑娘,那就是好姑娘。怎麽能受得了這樣的欺辱呢?壓根就沒等來保下朝,親自上鈕鈷祿家,二話不說把這兒媳婦給帶回家去了。

鈕鈷祿家也不能攔著呀。正好把這個麻煩精給送出門外。

可來保一回家,便知道大事壞了,埋怨夫人說,“你怎麽能不跟我商量就把人接回來了呢?”

這夫人就道:“難不成我要看見他們逼死我兒媳婦?有這孩子在,老幺這一房就在。不拘是誰家的兒子,給老幺過繼一個,也能承襲香火。況且,現在不是過去。訥親大人沒了!當年沒把這孩子接到家裏來,那是顧著那邊的面子,想著那邊說不得就給孩子找一好人家,也不一定非得守著。再說了,人家有阿瑪有額娘的,過的怎麽著也比在咱們家舒坦。可現在親家親家母都沒了,她只剩下受磋磨了。咱們再不接回來,像個什麽樣子?”

來保就問說:“你可知道她辦的事情?”

“知道啊!”夫人就道:“這才是有氣性的人呢?她父親是死的冤枉。這勝敗自來便是兵家常事,怎麽就本朝,這戰敗了就得殺頭呀?她作為太後的娘家人,為太後說話。作為她父親的女兒,為父親出頭,反而錯了?再說了,也沒有指名道姓說是誰是誰,何苦去套呢?我就不信,朝廷還能把一個守節的節婦怎麽著。”

你懂個屁!

正說著話呢,下面的人來奏報,說是孫嘉淦求見。

來保跟夫人道:“你聽聽!你聽聽!這就找來了吧。”

孫嘉淦在江南的差事辦的還行,回來之後萬歲爺卻不愛搭理他。此人這是借著這一股子風要起來了。

來保在書房中見此人,一幅很疲憊的樣子:“說起來,也算是三朝之臣了。老聖人對你我都有知遇之恩……”

“是啊!是啊!老聖人的年紀比你們還長,卻依舊每日勞心。你們豈敢稱老。”

來保今年七十了,精神確實是矍鑠。雍正初年,四爺就認命其為內務府總管,之後他應該是跟弘歷走的近,要不然不會成為如今的軍機大臣。

孫嘉淦就道:“老聖人精神矍鑠,所思所想很多對朝廷都是好的。只……書院一事,大人聽說了嗎?今年還繼續招生。年年如此,這些人將安置在哪裏?別說是在下,便是大人您,您的那些門生故吏,將來該何去何從呢?況且,你們並不是對老聖人不滿。事出在‘女子’上……”

因而只在‘女子’一事上做文章即可。

天下讀書人多了去了,在書院被熏染的不過數百人而已。這是一個穩贏的事,何必挑頭去做這個事呢。做成了,這便是千古留名的好事。

來保心裏冷哼,這老小子心裏的算盤一點也不見得少。說到底,是見鈕鈷祿家唄賞了一把刀,嚇到了吧。挑起此事的,除了原本跟自家關系不大的未過門的兒媳婦,就是孫嘉淦的孫女孫三娥了。他怕上面怪罪下來,打算先發制人。

但是他怎麽發,自己管不著的。因此只道:“該認罪的總得認罪的。萬歲爺寬容,不會跟幾個女流計較的。”

認罪?他家認罪,因是節婦,可以罪減一等。自己這……之前陰差陽錯得了個爵位,若是自己認罪,這可爵位可就難保住了吧。

他冷哼一聲,起身:“話不投機,那便作罷。”

來保連眼皮都不眨,沒眼色的貨色,他都懶得計較。結果第二天早朝,自己被這沒眼色的貨色,狠狠的擺了一道。

大殿裏文武分兩邊站著,按照規矩,朝議開始前,總有那麽一嗓子:有本啟奏,無本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