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第2/3頁)

正好是休假時期,方仲禮幾人上門拜訪,也是拐著彎地安慰他,生怕他想折了。一猜即中的吳瀚更是罵了他自己的烏鴉嘴。

畢竟‘趙夫子’在他們眼中,一直都是最頂尖的那個。

趙言花了一段時間才安撫好他們。

上頭多了一個長官,他該如何還是如何。就算秦榮會過來找他說話,他也是一點不受影響。

不過,經由這事之後,在眾多人的關心之下,於戶部窩了半年的他忽然有了別的想法,因為他好像有種後知後覺的不服氣。

今年的秋天來得比較早,院中繁茂的葉子已經黃了一大半。

趙言手中拿著兩本‘書’,大跨步進了院子,今天仁元帝大發雷霆,直接波及到他們這些小蝦米。

問題就出自趙言的記賬法,歷年的賬目已經統計完畢,然而才發現,上面有數字是對不上的,尤其是田賦稅一塊,缺了極大一個缺口,就好像是在一塊塌下來的地面,每年都在塌,越塌洞口越大,到了去年秋的數字,皇帝看到都震怒了。

這還是趙言一時興起,算了一算,發現錯誤之後,稟告了王大人。看到這個結果,他仿佛有種意料之中的感覺。剛發明記賬法的時候,他就對這方面好奇而查閱了許多資料。

當朝賦稅一共包括三方面,一個田賦、一個雜稅,還有一個是役使人身的賦稅。共同的特點就是人身依附關系強。

這也是當朝統治者為了利於統治,才會加強對農民的控制,讓男丁世世代代綁定在土地上。

然而時代在變化,客觀的經濟也在發展,典型的就是私有制加強,金銀流動加強,隨之會出現很多破壞稅基的問題。

最嚴重的便是像現在這樣,私有土地者和擁有免課稅權力的官員相護,從中貪汙謀利。

了解其中牽扯之後,趙言謀劃的事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王大人,我有一事想同你稟告。”

大人旁邊的秦榮一同看過來,如今他們二人是在同一個辦公地。

“趙言啊,你且說。”王大人因為皇帝訓斥一事正在焦頭爛額,他擡起頭來。

“是,”趙言直起腰,“我這裏有一項能從源頭上解決田賦稅缺口的方法,不知大人能否聽上一聽?”

王大人筆下一頓,“你有辦法解決?”

秦榮半眯著眼睛看過來。

趙言淡定地從懷裏拿出一本書,“這本是我根據近年來調查的,歷年賦稅收入變化,私有土地占有變化,男丁人口變化,以及市場上大致的金銀流動變化,以及最近戶部算出來的賦稅上的缺口波動……”

趙言說了這麽多的同時,只表達了一個一件:經濟在發展,賦稅該改革了。

他是認真的。

王大人震驚同時翻開了他遞過來冊子。

上面的數據有許多,趙言挑著重要的告訴他,“當下許多省的私有土地占有嚴重,尤其是一些免課稅戶,通過兼並土地免於田賦稅,而課戶,失去了土地卻還要交稅,不但課戶負擔重,免課戶兼並土地的同時,我們能從他們身上收到的田賦稅幾乎沒有。”

王大人在這方面的悟感還是有的,他看完冊子的第一反應就是:白花花的錢從他眼前流失。

田賦和雜稅以及役使人身賦稅,三者稅一齊勾成朝廷所收上來的稅總額。

但前面那個田賦大稅就已經在不知不覺減少。

“而且我們是又在男丁人頭上征了稅,男丁人口近年不斷上漲,這就導致農戶的賦稅更加沉重了。加上各種稅夾雜在一起,彈性小,中間又有人多收了少收了都不知道。”

總而言之,就是農戶吃力不討好,中央不得好,中間之人口倒是把口袋裝得鼓鼓的。

不過王大人聽完,依然沒想到他想說的辦法是什麽,甚至有些迷糊了,於是他就問了。

趙言沉思了一下,“賦稅貨幣化,合並一稅固定化,免於中間人隨意收稅。”

也就是說,一個省要重新丈量土地,將稅收分到有能力納稅的人頭上,這樣一來,田賦是每年固定的;而人頭稅,可以轉到役使人身上來,每年登記勞役人數,折算成一定銀兩的價值,免於出現有人為了逃避徭役,塞大把銀子給官府,結果這些錢也落不到中央口袋;另外的雜稅,也是每年固定。最終三者合為一體,折算成固定銀錢。

這樣一來,賦稅負擔能減輕,國庫也可以充盈。

當然,這個主意,會觸動蛋糕分配者的利益是必然的。

“王大人,你且看這邊,聖上聖明,鼓勵官私營手工業的發展,銀錢流通極快。”

前面他鋪墊這麽多是為了說明稅制變革的必要性,而他這句話是為了說明,即使改革後把所有稅收折算成銀子交上來,但市場流通這麽發達,是掏得出錢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