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第2/2頁)

只是一個孩子,怎麽會如此兇悍?

忽聽逍遙子淡淡說:“姓折,應該是鮮卑人北魏拓拔氏後裔,久歸華夏漢化。內屏中國,外攘夷狄,對宋室忠心耿耿,宋室甚是倚重。”

“折?”李滄海呼出一口濁氣,她剛才都忘記呼吸了,她又想起從前看過的歷史雜書,“府州折家軍?”

後世雖然楊家將聲名遠播,但是歷史上大宋真正最赫赫有名的將門世家是府州折家。

折家在宋代傳承十一世,為宋屏護邊疆,名將世出,直至宋高宗南遷,後人到了江南風物之地,失去了祖上的悍將之風。

逍遙子倒有些意外,這個小徒弟從來沒有下過山,時年才十三歲。當她認得了常用字後,就在學習些奇經八脈、四時行氣、穴道的基礎理論,然後就是日夜修習基礎吐納和武功招式,她居然還能知道大宋的這些世家。

逍遙子原本就是借此想告訴她一些山下的事情,逍遙派的掌門人怎麽可以沒有見識?

沒有想到她竟然知道。

不過逍遙子也沒有生疑——靈鷲宮藏書那麽多,關於山下現在重要世家譜系的書也有,折家可是西北第一大世家了。

他們雖然是鮮卑人,是北魏皇族遺脈,但是當初拓拔宏時就推行漢化改革。數百年過去,經歷隋、唐、五代十國到宋,他們漢化十分深,且是以宋臣自居,與漢人通婚,心中也認為自己是漢人無異。

就說民間楊家將故事裏赫赫有名的佘太君佘賽花,其實也是方言的原因後人誤傳成“佘”,應該是折賽花,其娘家正是這個折家。

逍遙子看著那孩子小小年紀,已有悍將之風,但吩咐事情下去也是井井有條,令百姓信服,也不由嘆道:“將門世家,果然名不虛傳。”

西北一帶的百姓自然是知道折家的威名,那孩子亮明身份,大多數百姓心理上自然產生一些信任感和依靠感,為了活著回去,大家做事也很積極。

不到一個時辰,折繼閔已經安排好了。

大多數人不會騎馬,但是地處西北,這裏的男人多粗悍,不似南方文弱,聽折少將軍說馬匹對於宋軍來說很珍貴,都願意或騎或牽也給他帶一匹馬回去。

於是他們只殺了兩匹最弱的馬,馬肉已然一人一大塊分好了,余下二十五匹均要被帶回去。

折繼閔親來請示出發,充當“臨時保鏢”的師徒兩人上了白駱駝,李滄海瞧著折繼閔和他的那個隨從都熟練地上了挑出來的最神駿的兩匹馬,腰杆直直地就粘在馬背上了。

折繼閔這次其實是偷跑出來的,他年紀太小,家中一直還不同意他去軍營,只讓他在家讀書習武。

他連自己的馬都沒有,看著族中兄長們都已經在軍中歷練有了馬,心中艷羨。

他一次在外喝茶,聽起客商說起黨項人常在邊境打草谷,他們的馬雄奇高駿,他就大膽偷跑出來。

折誠是他的長隨,原本他是要瞞過折誠的,但是被他追到了,最後折誠被他連哄帶威脅上了賊船。

兩人避開折家人的“抓捕”,換了百姓衣裳,出了邊城,沒想到真的碰上了黨項人來去如風的劫掠。

他們只有兩人,對方是二十七騎騎兵,想要打敗對方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折繼閔曾在離家時準備了一肚子的詭計,可面對如此懸殊的實力對比,他和折誠也只能選擇篷頭垢面偽裝,欲要到夜裏在對方不防備時下手制造混亂逃走。

沒有想到卻是遇上了一對武功如此出神入化的師徒救了他們。

李滄海此時對自己殺人的事已經緩過來了。人的心理狀態再應激反應也會有疲憊的時候,這是規律。

又見折繼閔這樣一個小孩,殺起人來比她狠,而且見不到他一絲害怕。他砍了人頭,刀上沾著血還會記得把彎刀在人身上擦一擦血跡。

她也就去適應古代的秩序,江湖和軍中,人命就是這樣一回事,只要守住不濫殺無辜,行俠仗義,已然可立於天地之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