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不屑

毓慶宮。

“爺, 富察家的海船於月前回來了,傅清大人清點了您需要的貿易之物,全在面前的木箱子裏。”李欽讓幾個壯實的太監扛著木箱, 有條有理地擺在書房,不一會兒, 木箱占地極廣,幾乎沒有了人的落腳之處。

這些木頭是專用防水的,歷經幾年的海上航行,沾染了鹹濕的海腥氣, 不是很好聞。但李欽他們面不改色的,甚至有些興奮。

前些年,還是端貝勒的太子殿下對洋文和西洋之物感興趣, 組織了手下出海, 通過富察家的名義,已經派遣了好幾遭了。

乾隆大手一揮,任由兒子去,還讓人給通商口岸的衙門帶去口諭,不得妨礙富察家貿易的海船, 一路放行。

清朝海禁的政策,是一步一步演變而來的。

康熙晚年的時候, 發布南洋海禁令,嚴禁沿海百姓們出海貿易,違令者斬;雍正五年,皇帝考慮到海患和民怨沸騰等等不安定因素, 決心開放四口通商口岸,即粵、閩、江、浙,一直沿襲至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二年, 因為英國商人鬧事,皇帝下令關閉三口通商口岸,只留廣州一口通商,清朝開始了真正的“閉關鎖國”[1]。

乾隆執政早年,海禁政策並沒有那麽嚴厲,百姓有了官府放行,是可以出海貿易的。更別提朝中的官員大臣,有人私下裏派遣海船,為賺些差價,準備把洋人的好東西放在京城售賣,乾隆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任由他們去。

但,這些大臣不過是極少數而已。他們順著既定的路線,最多交易一些香料、寶石等奢侈之物,更多的,也沒有了。

出海成本極高,且危險重重,沒有偌大的實力撐著,終究是虧本的買賣。

——風險與成本,對一國儲君來說,根本算不上什麽。

太子擱下手中的奏折,彎下身子,隨意地打開箱,霎時,紅寶石與其它寶物透亮的光芒充滿了整個書房。

太子笑道:“這箱東西,清洗好之後送到長春宮去,給皇額娘做新奇的頭面,或是留著賞人也好。”

李欽恭敬地應是。寶石等奢侈之物共有兩箱,另一箱便是留給太子妃娘娘了。

太子的注意點並不在寶石上面。前些年,手下人陸陸續續地出了幾趟海,按著他親自繪制的地圖,循著路線,帶回了大量的番薯、玉米、土豆等農作物種子,還有幾種珍惜的水果。

早在明朝末年,番薯、玉米便傳入中國,只是極為稀少,更算不上什麽主糧。到了現在,番薯隨處可見,玉米成為了主食,饑餓的難民大大減少,都賴這些農作物之功。

太子讓人運來海外的種子,不過是想要運用現代的知識進化培植,使它們的產量翻番罷了。

他很是清楚,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故而太子並不著急,搓撚了幾下種子顆粒,輕輕地放進了箱子裏。

“傅清大人說,這回歷經千辛萬苦,也只是與洋人交易了五只火.槍,更多的,他們並不肯售賣。”李欽輕聲細語地傳達了傅清的話語,太子頷首,看著極為滿意。

傅清是皇後的兄長,傅恒的哥哥,為太子管理海上貿易一事,若不是老夫人攔著,他早就親自出海了。

回想起傅清舅舅幽怨的眼神,太子笑著搖了搖頭,拾起一把西洋人的火.槍,仔仔細細地端詳研究起來。

做工粗糙,卻比朝廷持有的鳥.槍,好了太多太多;也沒有連發的功能,太子卻明白,這把槍的殺傷力,超越了神機營的所有兵器。

書房裏靜悄悄的,許久之後,太子沉吟道:“明日隨我去工部……”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替換火.槍的事,得提上日程了。

*

上書房,經過多日的相處,福隆安、善保兩人都相熟了,兩人一左一右,像個門神似的護在永琮的身邊。

一個小豆丁是武將的好料子,另一個小豆丁是文臣的預備役,永琮美滋滋的,中二地想,天下英才盡入小爺囊中。

善保無比珍惜上書房的資源,看著比永琮更認真、更刻苦,像是不要命地在讀。

上書房的師傅都是當朝大才,能夠教授於他,是他做夢也不敢想的場景。他雖自學過《論語》等儒家經典,背誦也流利,但領悟分外粗糙,還有些許錯誤的認知,得了師傅的點播,這才醍醐灌頂。

所以,三個小豆丁的讀書進度,是一模一樣的。

張大人梁大人對善保贊不絕口。若說七阿哥是天才,善保也不差,他有著不顧一切的狠勁,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知識。

幾個師傅一碰面,都欣慰地道,善保是個好苗子,得了機緣跟在七阿哥的身邊,日後定會前程遠大。

這日午膳的時候,善保罕見地有些欣喜,飛快地用完膳食,悄聲問永琮道:“阿哥,你覺得‘和珅’這名兒,好還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