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文思泉湧(第2/3頁)

不少文人是寧死不屈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士之可貴者,在氣節,不在才智”……

他們還驚訝在近代面對外來入侵時,華夏的百姓竟然表現得如此的懦弱和麻木,國家和百姓一開始只有不斷妥協,到了後期才顯示出自己的骨性來,出現文人們以筆救世。

在現代,文人們可以學著去理解直白簡單的現代作品文學,非常驚訝百姓們都會識字讀書,贊美現代教育的全民普及和國民平等。

但他們還是有些難以理解或者困惑很多文字的意義——連娛樂他們都可以試著解釋,造假摸黑謠言惡意評判……滿紙荒唐言不能成為主流。

有文字的都屬於廣泛文學,文學應該多出現一些有保留意義的作品,風骨和正氣是人們更應該看到和學習的。

因此,他們才來京都找尋答案。

辛棄疾&王羲之&蘇軾&王安石&柳宗元&倉央嘉措等一幹文人:“願華夏新一代的文人們,操守重拾,風骨重塑。”

作為靈異部門部長,司東旭在京都親自接見了不少批古文學家們,請他們住在充滿京都特色的大大小小四合院中,以最好的禮儀招待。

因他的相貌現在變得非常年輕,得到很多祖宗們誇獎‘年少有為’。

司東旭:

……受之有愧。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留下絕筆的陸遊對這一路上的見聞那是非常開心的。

雖說南唐已經滅了,但華夏大陸的百姓們安居樂業,衣食住行可比他們以前好多了,他死之前一直惦記著這個,睜眼看到世界變化,別提有多興奮,瀟瀟灑灑又寫好幾首詩。

靈異部門:“已收錄,學生們再也不用擔心未來的教材和未來的考試點老重復了,沒學期的閱讀月考換著來都保證夠。”

同學們淚流滿面:“誰會擔心這個?”

司東旭邀請名人們參加‘高校文集會’,可以看一看當代學生們,又能讓他們學習一些東西,說不定能夠找到還不錯的學生。

部分名人同意了,院裏少不了筆墨紙硯,王羲之甚至寫了一篇荀子的《勸學》,送給當代學生們,草聖張旭文聖歐陽修等也紛紛留下筆墨。

靈異部門特工差點激動出心臟病。

當文人們提出想見一見清朝皇帝時,司東旭一點都不奇怪。

他們可以去清東陵,但遼寧省沈陽市的清祖陵還是少去為妙。

“為何?”

此處,必須@展霆鋒。

展霆鋒作為靈異部門骨幹力量,在京都龍脈暴風雨期間,在京都十三陵,不在河北清西陵清東陵,意味著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事情。

他得趕往遼寧沈陽。

在展霆鋒看來,河北和京都的情況目前都非常‘和平’。

可清朝關外陵

如果說洛陽是最混亂的城市,那麽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墓所在的沈陽簡直就是人間地獄——在北幹龍復蘇以前,這裏已累積了幾千亡靈!

這裏鬼的數量不比西安少,95%以上都是四面八方趕來的明末清初的鬼魂,其中5%還有展霆鋒地府裏的同事,他都不好意思趕人家走。

由少數民族統治的封建國家也不少,春秋戰國時期是不能密不可分,漢朝過後也有北魏、西夏、遼、金等,其中金也是滿族統治的國家。

漢族統治時期不強制多民族都穿漢服,大多接受多樣化,少數民族時期統治者也不至於毀滅文化和斷人傳承,可清朝的強硬統治讓人覺得可怕。

清軍下剃發令,遭到“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漢人的抵制,在清軍的三次屠城中,浙江嘉定城內民眾無一投降者,傷亡者近十萬余人。

揚州十日,清兵屠城十日,被殺的居民數十萬,揚州成為一座空城。

四川之屠,清兵定例每殺一人,剁兩手掌、割兩耳及一鼻解驗,準一功,婦女四雙手準一功,小孩六雙準一功,光明正大的貼出告示。

南昌之屠,城破後金聲桓、王得仁和守城將士殉國,滿清軍將城中百姓屠戮一空,約有二十萬漢人被屠殺。

還有贛州之屠、江陰之屠、沙鎮之屠、南京之屠、嘉興之屠、海寧之屠、濟南之屠、金華之屠、廈門之屠、廣州之屠、潼關之屠……

在所謂留發不留頭的政策下,清朝屠殺掉數千萬漢族亡靈。

這種屠城和屠殺,殺盡天下漢人的骨氣廉恥。

列國順利侵入,起初國民們的性格大約正是在這個時候被種下的。

剃發易服對以漢族為主體的國人造成了不可估量精神上的傷害,血性和骨氣被深埋,奴性和麻木生出。

列國輕而易舉打開華夏大門也有這些原因在內,他們忘了自己是可以反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