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蓬萊宮自姜氏駕崩後,便就深鎖大門,平日除了幾名老宮人守著,再無旁人出入。

昔日層台雕欄草木芳菲,而今階生暗苔,瓦落蛛絲。

那扇關閉許久的大門開啟,眾人隨了端王與郭朗急急入內,穿過已是蔓爬野草的宮道,很快來到了姜氏生前的寢宮之前,停在宋長生所說的那面大匾之後。

兩名宮衛架起長梯爬上去,果然,自匾後的一方空間裏找到一只烏檀木匣,下面人接過,拭去浮塵,捧到了臨時設的一張香案之上。

端王帶著眾人焚香跪拜,凈手後,親自上前,開啟匣蓋。

眾人屏息觀看,見外匣中套了一只內匣,再開啟,便露出了一卷帛書。

此應當便是姜氏生前所留的懿旨了。

端王取出,展開後,飛快瀏覽了一遍,心中大石頓時落地,亦是感慨萬分,擡起眼,對上了對面那一道道朝著自己投來的目光,定了定神,將懿旨轉給宋長生,自己回了位置,領著眾臣朝香案跪拜聆旨。

宋長生將姜氏生前所留的這最後一道懿旨,一字一字地念了出來。

“宣寧四十一年六月,己亥日,甲子時,帝深夜前來覲見,言,三十九年太子逼宮謀逆一案,他早知悉,當日秦王實與此事無任何幹系,系梁太子之謀,陷他於不忠不孝之地。”

“帝又自責,言其當日急怒,心智昏蒙,以至鑄錯,令秦王負屈銜冤。如今自知大限將至,考量再三,秦王實寬仁厚愛,英才大略,必能守宗廟,固社稷,故立下遺詔,欲傳位於四子秦王。”

然而明宗也有擔憂,怕自己的這個決定對於朝廷而言過於突然,引發動蕩,所以那夜,他深夜持詔來蓬萊宮面見姜氏,希望姜氏在他去後,能親宣這道遺旨,助力秦王登基,繼承大寶。

姜氏在懿旨中說,她當時慎重考慮過後,以皇次子晉王成年,素日無過失,皇帝越長立幼於禮法不合為由,阻止明宗傳位秦王。而這些年,目睹國家朝廷之種種變局,臨終之前,思當年之慮,是非固然難以論斷,但自己當日之舉,卻未嘗不是武斷。

跪了上百人的殿前,悄無聲息,眾人皆是側耳傾聽,耳畔,除了宋長生念姜氏遺言的聲音,再不聞半點異響。

宋長生念完,眼眶已是泛紅,頓了一頓,清嗓,最後望著對面的端王郭朗等人說道:“太皇太後言,明宗當日所留之傳位聖旨,封於她的大棺之中。她去後,若國家安寧,便永不開啟,待大葬之日,隨她長封地下。而若國生大變,開棺取詔,天下臣民,當遵明宗遺詔,迎立秦王,嗣位承祧,繼紹前烈。”

他話音落下,殿前靜默了片刻,隨後便有大臣感而拭淚,念太皇太後臨終,竟還如此為朝廷苦心安排。起先是幾個人,繼而越來越多,到了最後,泣聲一片。

風過,殿角的驚鳥鈴微微晃動,和著低泣,碰觸出了幾聲寂音。

端王鄭重收起太皇太後懿旨,看了眼癱軟在地,面若死灰再也說不出半句話的姚侯一幹人,和郭朗等人商議了幾句,命收監,隨後便領著群臣上路,馬不停蹄,一齊趕往皇陵。

姜氏之棺,內外四層,最外一層,是為大棺。

到了奉安殿,一番祭拜禮儀過後,在擇定的吉時,請出棺槨,開啟了最外層的棺蓋。

隨著沉重的棺蓋被徐徐開啟,果然,裏面露出一只秘匣,端端正正地放在二層槨的槨蓋之上。

眾人屏聲斂氣,看著端王捧出秘匣。他打開,小心翼翼地從中取出一幅卷軸,攤開在了祭案之上。

郭朗帶著百官上來,親閱明宗當年所留之傳位遺詔。

詔書本體黃帛,兩端以玉卷軸,帛面為祥雲瑞鶴隱紋,兩側各有一九爪盤雲金龍。

正是傳位詔書的制式。

而內容,也如姜氏遺言所講,明宗意欲傳位四皇子秦王。

詔書之末,蓋有兩枚大印。一為國璽,一為明宗大印。

照制,國璽由歷代皇帝傳承而下,而皇帝大印,則在皇帝死後陪葬。

明宗在位四十多年,在場的許多大臣,對他的大印,再熟悉不過。

這遺詔上的印,紋理鮮明,細節絲毫不差,正是當年明宗所用的皇帝大印。

秦王繼承大位,再無半點可質疑之處。

端王手捧遺詔,帶著眾人出奉安殿,到明宗陵前祭拜,當時呼拜之聲,震響原陵,驚得山鳥簌簌而飛。

端王領群臣回到京都之後,又立刻將此事昭告天下,京都民眾聞訊,無不沸騰。朝廷隨後一番商議,擇定了宗室和大臣代表,以六駕之車趕往河西,迎秦王歸京登基。

隊伍出發離京之後,端王等人便就翹首等待。

他們還不知道,這個時候,北方和西域的局面,又發生了改變。

迎人的隊伍,是在月初出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