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東都之破,破於南門。

李玄度離開後,韓榮昌繼續耐心等待。果然,數日後,一個深夜,東都城內東、西、北門三處的衛兵群起生亂,湧向南門,誅殺了把守在那裏的劉國舅親信,隨後打開大門,蜂擁出城,有的去投朝廷軍,有的趁亂逃走。陳祖德逃匿,劉國舅帶著楚王孫也逃跑,被沖進皇宮的亂兵所殺,宮殿遭到洗劫,隨後付之一炬。

大火燒了幾天,直到天降大雨,方徹底熄滅。昔日的琉璃宮殿,剩一片斷瓦殘垣。這場持續了一年多的東都之亂,至此,方徹底終結,韓榮昌帶兵入城,控制東都。

姚侯和這幾年圍聚在他身邊的一群親信,第一時間便經由派在外的探子獲悉了這個消息,連夜悄悄聚集到姚府,以黑布蒙緊門窗,在屋內秘密議事。

叛軍大勢已去,遲早必滅,這一點,在一兩個月前,東都這邊便就形成了共識,沒有人再懷疑。連坊間,街頭巷尾談論的話題,也從一開始的擔憂叛軍打來,變成等待叛亂何日終結。今日收到這個消息,不過是預判成真,姚侯非但沒有任何興奮,心中反而感到極是不安。

叛亂結束了,李承煜死去,那邊的楚王孫也被殺,據說人頭都被亂軍拿去邀功了。

國不可無君,一旦消息正式傳回到京都,朝廷接下來的一件大事,毫無疑問,是立新君撫定天下。

何人可為新君?

自然是當今姚皇後腹中所懷的龍子了。

皇後已大腹便便,再過幾個月便生產,到時生出龍子,繼承皇位,理所當然。

但姚侯還是憂心忡忡。

他倒不是擔憂皇後萬一到時生不出龍子。他擔憂的,是來自秦王李玄度的威脅。

以李玄度的身份和他如今的威望,朝廷之中,希望能迎他回朝繼位的呼聲日益高漲。加上之前還有消息,河西變亂時,連姜毅也出山,投向了他。

姜毅何許人?姜氏家族當年鼎盛之時的領袖人物。姜家退隱之後,這些年,勢力雖淡出了朝廷,但他一旦出山,依然是一呼百應,舊軍莫敢不從。當日他不戰而拿下靖關,消息傳到京都,令姚侯驚懼不已。

更可怕的是,現在朝廷之中,這撥人還有了一個首腦。

那人便是端王。

自東都叛亂開始,朝廷生變,動蕩不休。郭朗以年邁體病為由,漸漸退出中樞,不大管事,相應的,端王因其身份顯赫,被一部分與姚侯不投的大臣推出來參與議政,端王自己也一反常態,積極參事,到了如今,無論是在宗族或是百官當中,聲望日顯。

姚侯擔憂,端王將會成為皇後腹中龍子繼位的最大障礙。而如今,隨著東都的覆滅,事情更是迫在眉睫。

他早就暗中有所布置了。

李玄度人不在京都,這是上天賜下的絕佳機會。今夜將心腹召來,便是打算搶在對方有所反應之前,立刻行動。

姚家的這個秘密會議從三更開始,一直持續到將近五更。經過半夜的緊張議事,定下了具體的行動計劃。歸納起來三條。第一,繼續拉攏郭朗,讓他和自己站在一起。第二,迅速發動兵變,將端王極其同黨扣下,阻止議政。第三,控制京都後,召集百官定下皇儲,再以平叛之功,厚封李玄度和姜毅等人。

只要將端王一黨給牢牢控制住,搶在他擁戴李玄度之前,以朝廷之名先行一步立下正統的皇位繼承人,那麽,李玄度還想回來爭皇位的話,於道義和輿論,他先就輸了。

除非他不懼叛逆之名,公然和朝廷對抗,發兵攻打京都。

但即便是沈旸,想要篡位,也要先扶持一個傀儡皇帝。

如今朝廷定下了正統,還對他和姜毅加以厚封,他若繼續作亂,人心思平,將成忘恩負義的典型,為天下之共賊。

姜毅身負姜氏整個家族之名,應不會公然和朝廷作對。

而李玄度,少年時就身有汙點,若不收斂,光是唾沫星子,就能淹死他了。

只要自己這邊能先渡過目下這個危機,待權力鞏固之後,其余之事,可暗中徐徐圖之。

姚侯和眾心腹在做出今夜三更行動的決定後,又過了一遍計劃,不留任何紕漏,務必一擊而中。

天光微亮,他命人取下了蒙住門窗的黑布。

雖緊張議事了半宿,此刻,眼底泛出層血絲,但當他望著窗外透入的晨曦,精神卻極是亢奮,絲毫不覺疲憊。

眾人趁著天早,從姚府後門悄然陸續離開。人散去後,姚侯稍稍小憩了片刻,見時辰差不多了,換上朝服,如往常那樣,乘車去往皇宮,主持今日朝議。

這種朝議,自皇帝出京後,每隔一日,舉行一次。地點就在長慶宮,不敢占用正殿,設於偏殿。

他入了偏殿,和往常一樣,眾官員已就位,眾人見他到了,紛紛上來,和他寒暄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