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第2/3頁)

宴會上話題終於轉到別的地方,於寒舟得以歇口氣,端起茶杯來灌了兩口。

侯夫人看向她,半是欣慰,半是心疼:“難為你撐得住。”

神仙打架,她們這些凡人最容易遭殃。大兒媳年紀不大,難得性子沉穩,讓侯夫人很是滿意。

陸雪蓉不知道說什麽好,便將她的茶杯滿上了,輕輕推了推。

侯夫人看見了,什麽也沒說。

這一日好容易捱過,於寒舟跟侯夫人一起乘坐馬車回了府裏。

見到賀文璋,便對他說了今日的事。

兩人將銀兩清點一番,皇後娘娘一人便賞了一萬兩,貴妃娘娘是三千兩,其他妃嬪們加起來是五千余兩。

這就是將近兩萬銀子。

“還有商戶們的孝敬。”賀文璋說道,將另一筆賬拉過來算。

自從看到福運來酒樓一家占了三個位置,格外顯眼後,不少商家紛紛效仿,也送來了資助銀兩。

這些做生意的,錢財有了,就想要個名聲。奸商奸商,無商不奸,他們被人提起時,總是奸猾、唯利是圖、滿身銅臭味兒。

如果能博得一個仁商的名頭,花些銀子又何妨?

因此,許多商家都送來了銀子,想要上紅榜,而且送來的銀子都不少,最低的也有三百兩。

“常青書局雖然吃錢,一時間卻也吃不下這麽多。”賀文璋說道,頓了頓,補了一句:“三五年內都花不完。”

那這些銀子放著,豈不是浪費?

囤得多了,難免又有人質疑,覺著他占了便宜。

夫妻兩個合計了幾日,最終賀文璋想出一個主意來:“不如我們辦個蒙學,如何?”

他們去歲四下遊歷,不僅僅是看風景,還見識了民生民計。賀文璋的印象很深刻,有些孩子很聰明,教他們識字很快就會了,若是送去讀書,考個秀才不成問題。

但是因為家境窮困,無力負擔,他們只能放牛、耕種,又或者被父母送去鐵匠鋪子、木匠鋪子等做學徒。

“你覺著呢?”他問於寒舟。

於寒舟沒有立即答他,而是拿了紙筆,去寫數據。

包括這時人們的平均年齡,健康程度,家家有幾個孩子,多少長大成人的,均有幾畝地,朝廷荒田幾何。

衛生條件,醫療條件,科技水平等。

她埋頭寫,賀文璋便在旁邊看,很快就明白了她的意思。

“我們以後還要開醫館,是不是?”他問妻子。

於寒舟搖搖頭,說道:“不,是開醫校。”

他們要做的事有很多。

賀文璋明顯是要讓世界變得更好,他並不是個追逐名利的人,相反,他是真的很淡泊。於寒舟也不愛那些,她還很懶。但是如果愛著的人有追求,那麽她願意相陪。

兩人合計了許久,連飯都忘了吃,被翠珠三催四催的,催吃飯催睡覺,合計了幾日,終於寫出一份草案。

為了不被批評說假大空,賀文璋起名為《為官論》,說的是日後他有機會做官,會做些什麽事。

他要添設蒙學,讀書使人明智,他要讓管轄下的子民們都聰明。

他要開醫館,招納赤腳大夫,培養他們到處走動,宣揚健康學問,譬如生水不要喝,衣物被褥要晾曬,增加洗澡次數等,讓子民們身體健康。

他還要聚集一群懂農事的人,包括老農,包括年輕聰明的讀書人,專門研究如何使貧瘠的田地變肥。

……

他寫了很多,都是從他自己的角度出發,讓管轄下的子民更聰明、健康、吃得飽穿得暖。

然而明眼人讀過一遍,便知道他暗中隱藏的是什麽——他嫌現在的聰明人太少。

因為聰明人太少,所以田地不肥,所以荒地成片,所以夭折的孩子多。

他並沒有寫如今吃不飽飯的人很多,那樣會顯得皇上不夠英明。他只寫,家國可以更加富強。

他還舉了個例子,都說“七十古來稀”,為何不是“九十古來稀”?如果大多數人都能健健康康活到七十歲,在六十歲的時候還能耕種呢?

至少,他見過人均歲數兩百的時代。

“很不錯。”讀過一遍,於寒舟將文章交給他,笑著說道:“有幾處有些瑕疵,但不要緊,正好讓孫先生挑出來。”

弟子太聰明了,有時候會讓先生很無力。他出點錯兒,讓孫先生指點指點,正是好事。

賀文璋很快去見孫先生了。

孫先生看了他這篇文章,特別高興,當時眼眶都發潮了。他很高興的是,收的關門弟子是個有志向、有抱負的人。當一個聰明人有志向、有抱負,這就是令人欣喜的事。

他恨不得把滿腹學識都教給他。

這篇文章被孫先生改了改,呈到了皇上面前。

皇上讀過後,抽絲剝繭,發現了其中要表達的內容——先開蒙學,然後設醫校,再建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