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第2/3頁)

文章和詩文是他們的長處,可這兩門都考不好真沒臉見人,賭上自己的身份尊嚴,他們不敢輸,故而不斷地翻以前的考卷,聚精會神,坐到天黑都舍不得走,好在沒人攆他們,故而好些人晚上不回家直接在藏書閣看書,準備通宵達旦。

勤學的勁兒看得幾位閱卷官匪夷所思,經義這門的成績已經出來了,國子監學生們的考卷可謂一塌糊塗,除了個別答得好,更多地是張冠李戴不知所雲,以為是學生們不努力的緣故,但他們卻在熬夜讀書……

怎麽回事啊?

第三場考試是策論,‘偷偷’熬夜溫習了功課的學生們頂著臃腫青色的眼圈,但神采奕奕,落座時,研墨都比平日用力,可拿到考題時,差點沒被氣死,他們昨夜可是翻遍了歷年國子監的策論題,還認真研究其中最難的幾篇文章,祈盼譚盛禮嫌麻煩直接套用以前的舊題……結果……結果譚盛禮真他祖宗的有能耐,哪怕隨意拿坊間故事做考題都沒用以前的舊題。

坊間故事啊,太簡單了,簡單得他們都不敢相信這是國子監四季試的題,譚盛禮未免太小瞧人了吧,這種七歲孩子都知道的故事拿來考他們?

等等,以前兩場考試來看,策論難度應該增大才是,這題別是暗藏玄機吧?

嗯,應該是這樣的。

這場考試巡考的為吳侍郎,因為他委實好奇國子監學生的情況,主動向譚盛禮提出巡考,題目他已看過了,魯州流傳百年的故事,魯州清河私塾的孔先生性情高雅,許多父母都將孩子送私塾求學,其中有個叫李望為鄉紳之子,因家裏長輩寵溺嬌慣,性情頑劣不學無術,常常翻墻出去與人鬥雞遛狗,某日與人鬥毆錯手殺了人,入獄後其父母以其為恥,為家族名聲變賣田地搬到了別處,李望在監牢遭人欺負,多次自盡,孔先生聽聞後,常常入獄探望,鼓勵他振作起來重新做人,並和他約定會陪伴其左右直到他改好為止,受其鼓勵,李望振作不少,卻因某日聽聞父母搬走的消息後再次大受打擊自盡而亡,孔先生記得兩人的約定,在李望出殯這日在他墳前自盡了。

“學生囫圇,先生難辭其咎也,學生無望而忘,先生之責也”。

孔先生留在世上最後的話,這番話曾感動了多少私塾先生,他們都以孔先生為典範,約束學生修養品行,魯州文風就是之後十幾年後漸漸興起的,師道傳承,孔先生不在了,但他的事跡影響著許多人。

題目沒有說後續的故事,孔先生去世,其子體諒父親疼愛學生的心意,做主將李望葬於孔先生墳旁,半年後,李望的父母聞子死訊而來,和孔家人大吵大鬧要他們歸還李望屍體,將李望坐牢的事兒盡數推到孔先生頭上,不惜將孔家人告上公堂,魯州知府感念孔先生光風霽月的品行,將李望父母收監入獄,養不教父之過,父母之棄子先生之愛生,何其諷刺……

據說那是有史以來父母受兒子牽連入獄的……

這則故事與魯州讀書人而言太熟悉了,魯州讀書人能有今天的地位,離不開這位孔先生的功勞,但讓他們真正落筆寫文章,竟有些理不清思緒,國子監的學生更甚,於他們而言,先生無辜又死板迂腐,學生何其多,若因學生過錯就不離不棄不惜舍棄性命太草率了,幾十條命都不夠死的。

相較而言,李望父母的做法情有可原,棄車保帥,何況家裏子嗣多,因其中個兒子蒙羞離開無可厚非,兒子過世,父母想將兒子好好安葬……出身大家族,自幼就被教導要懂權衡利弊,李望父母的做法是大多數父母都會選的。

平心而論,他們不贊同孔家人的做法,父親為心裏志向而亡,為人子安心將其下葬即可,就因那份苛求完美的心思惹來多少麻煩啊,想歸想,他們卻不敢表達出來,孔家在魯州極受人景仰,魯州文風也日漸興盛,幾十年來與江南齊頭並肩,就說今年會試,譚家拔得頭籌不假,但論人數,高中最多的仍然是江南和魯州兩地的人。

這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入仕前,吳侍郎看到的是先生對自己教書育人的嚴苛,以及感人肺腑的師生情誼,為官後,他看到的是魯州知府的大膽,父母要回兒子天經地義,魯州知府卻沒答應,這種判法史無前例,上奏朝廷時還引得朝中大臣討論,認為有失偏頗,但皇帝卻贊成其做法。

皇帝說他維護了百姓心裏讀書人該有的風骨,以及警醒世人為人父母該承擔的責任。孩子是自己生的,好與壞都是自己教導的結果,因兒子出息光耀門楣就春風得意四處炫耀,但兒子犯錯後就恩斷義絕翻臉無情令人心寒至極,要知道,所有人做父母前都是人家子女,怎麽能讓天下子女寒心,怎麽能讓天下讀書人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