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第2/2頁)

此時,看譚盛禮提著書籃進門,書鋪老板迎了上去,說了書鋪境況,問他要不要拿些書回去抄,譚家共有幾個讀書人,筆墨紙硯貴,他看得出譚家並不寬裕,是以,他以為譚盛禮會答應。

誰知,譚盛禮拒絕,老板略微詫異,只見譚盛禮拿了本書出來,問他能不能放到書鋪賣。

這是譚盛禮他們這半個月以來抄的,朝廷重視明算,算經類的書必不可少,譚盛禮希望賣給需要的讀書人。

這本書老板從來沒聽過,翻了兩頁,內容晦澀難懂,“會有人買嗎?”

要不是相信譚盛禮的為人,老板會以為譚盛禮仗著算經類的書搶手想發筆橫財呢,書鋪開門做生意,靠的是讀書人,而讀書人最講究名聲,如果從他這買的書沒用,少不得會背地罵他,口口相傳,書鋪的名聲就毀了。

“有沒有人買我也不知,朝廷推崇生文數並重,多讀些明算類的書籍沒壞處,若沒人買就算了。”民間流傳的算經十書統共不過四五本,如果想爬得越高,這類書必須讀,回郡城譚盛禮就做好打算了,如果能幫助到更多人,不失為好法子。

明算有多難書鋪老板並不知,沖著譚盛禮這份助人之心,他沒有拒絕的道理,問道,“你想賣什麽價?”

除去筆墨紙硯的消耗,譚盛禮每本往上添了30文,一本書抄六天,每天5文錢,如果砍柴,掙的也就這個數,因著放在書鋪賣,老板還要盈利,譚盛禮報了自己要的價格,問老板定價多少。

兩人打過好幾次交道,書鋪老板知道譚盛禮飽讀詩書品行高潔,沉思道,“書是你們放我這賣的,我要價10文即可。”他不是眼皮子淺的,這書真對科舉有用,來買的人肯定多,薄利多銷,他不吃虧,只是他好奇件事,“我做書鋪生意多年,從未見過此書,物以稀為貴,想來這本價值不菲,譚老爺何不自己留著?”

他日科舉也能占到些優勢,如今拿出來,其他讀書人看書受益,他們的優勢就沒了。要不為何有人願以重金購古書古籍?不就是他有別人沒有而顯得彌足珍貴嗎?

“若無人欣賞,我自留著,若有人需要,那便讓更多人看到吧。”他喜歡讀書,什麽類的書都有涉及,於他而言,書的價值在於欣賞需要他的人。

書鋪老板拱手,“譚老爺的慷慨令人佩服,這書如果賣得好,你不怕我請人抄斷了你們掙錢的路子?”

“真要那樣,說明有很多人看到了它的價值,是好事。”譚盛禮撿出書籃子裏的書,共有12本,書鋪老板要給他錢,譚盛禮不肯收,“過些天我來看看,到時候再給不遲。”

知道他為人光明磊落不想占自己便宜,老板沒有堅持,讓他四日後來。

書放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定價不足兩百文,最最便宜的書,進進出出的讀書人翻兩頁就放下了,兩天竟沒人買,期間有人問價,問完就放下看其他的書去了,再不提買的事,讀書人習慣買本書至少要四五百文,不到兩百文錢的書在他們眼裏是沒用的,要不然不會才賣那個價格。

想到譚盛禮溫文有禮的樣子,書鋪老板不想他失望,自作主張提高了價格,兩百文的書,他漲到了九百文,不到半刻鐘就全被人搶走了。

落後幾步湧來的人紛紛問此書什麽時候再賣,望著讀書人求學若渴的臉龐,書鋪老板生出無邊感慨。

書通過這樣的方法賣出去是譚盛禮沒想到的,書鋪老板把多得的錢全給譚盛禮,“譚老爺,你俠義心腸,是他們疑心重不識貨,哎……”

一百多文沒人要,九百文人人搶,書鋪老板不知說什麽得好。

譚盛禮也感慨了句,將多得的錢和老板平分了,沒有老板,書也賣不出去。

經過這件事,書鋪老板愈發敬重譚盛禮,此人品德高尚,非普通人能有,他日定能高中,能和他打交道不失為一件幸事。

除去《周髀算經》,譚盛禮還默了本和算經有關的古書,不過這次他沒有拿去書鋪賣,算經類的書不同於其他類的書籍,光懂字面意思不行,還得精通,這時候把書放出去,縱使有人買,不見得有時間學,而且如果每本書都看不懂,會消磨讀書人的信心,長此以往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