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為什麽張居正總能混的這麽好?為什麽我們活的時候被他壓迫?死後還要被他壓迫?

這是很多明朝鬼魂的思想,還是那些能說善道,能文能書的文人,才感到了壓迫。地府一向自詡寬容自由,卻讓他們在傳播理學思想時舉步維艱,真覺得舉步維艱。

“壓制了理學,別人就都自由了。”

“是因為他們不寬容才不能共存。”

“話雖如此,張居正的確出奇,縱觀三千年歷史,哪朝的官員不是等朝代結束之後再授官任用,唯獨對明朝的官員高看了一眼,於謙、陸炳、張居正他們幾個,匆匆忙忙就就任去了。”

發現這件事的何止是地府的官員們,就連那些反對張居正的理學士大夫都讀過陰間選官的標準,對另外兩位不敢說什麽,於謙真清廉近神仙,陸炳暗中救護的文官不計其數,唯獨張居正,是個公敵。

被他關閉的書院的院長,在生前就寫文章罵他,死後剛開了一個書院,和人們一起探討文化道德,結果又被關閉了書院,無事可做繼續罵他。

閻君們正在埋頭處理奏本,忽然看到其中有一份百姓上奏的奏本——各個部門貼在奏本上的標題小紙條顏色不同,還會寫上部門的擡頭和大綱。只有普通百姓上奏時才會用白紙折子,也沒有擡頭。

裏面問的就是為什麽張居正生前奪情不必守孝,死後又奪情不必等明朝滅亡就可以出仕。他比別人究竟有什麽不同?閻君制定的禮法,自己都不在意,如何服眾?

閻君們簡短的探討了一下:“說的有道理。”

“沒錯,我們是不應該這麽做。”

“自己制定的規則,居然就這麽忽視了。”

當即修改陰律:官員都要等朝代結束後才允許任職——這一條堅決不變。後附條款:該官員生平忠直但下場淒慘除外。像是這種生前被斬首示眾、或者死後被抄家差點滅門的,他們和皇帝的君臣恩義已經斷絕了,可以用。

即便是世受君恩,被殺這一點也已經結賬,一點都不擔心再有什麽變故。在現在志同道合想要搭救宋高宗的人群中,肯定沒有嶽飛,誰也不能對他道德綁架。

不合適所有人都知道閻君每隔一甲子都考慮微修陰律,就以為是專門為了張居正做出這樣的改變。知道內情的人死的時間長了,不復青年時的活潑跳脫,自己談笑一陣子也就罷了。

很多地位不上不下的鬼酸的不行:“真是的,張居正長得君王寵愛。”

“也不知道萬歷皇帝知道這事兒有何感想,這要是洪武皇帝聽說了,非得弄死他不可”

“張居正上輩子不會是楊貴妃吧。”

“也有可能是馮道,聽說馮道輾轉諸帝之手,一點都沒被忌憚。”

“他除了在人間狀元及第,長相英俊,為人風騷,嚴苛不近人情之外,還有什麽好處?”

“他雖然能幹,可是他貪汙受賄。”

“張居正比起海瑞可差遠了。”

“當年萬歷皇帝在他胃病發作時,親手煮面給他吃,到現在不掛念半點君臣恩義,就另覓高枝了?”

馮道:聽你們說的好像我在道德上有另類的問題。第一不要用君臣類比夫妻,還不如說是犬馬器皿呢,口頭上把自己的地位提高了,實際上還那樣。第二,改嫁怎麽了?嗯?寡婦改嫁是好事,是天理,對國家也有好處。

張居正聽說了一些非議,但根本不在意,隨便如何議論,一死就擺脫了胃病的困擾,又陸續和家人團聚,還能得到堅定的支持,嚴格約束各地學校。地府沒有人間那樣的朝堂,也不舉行朝議,各人分管各自部門連朝見天子都沒準時候,,他在朝廷中也沒有阻礙。雷厲風行的關閉了所有的民間書院,剛剛完成依次審核所有學校的事,在明朝之前開辦的學校大多不推行理學,基本上都達標,尤其是唐朝人開辦的書院,文科和武科十幾個項目考完出綜合成績,於是繼續開門招生。

只有一件事是個心結,那就是不願意回想皇帝在自己身後會有多失望……自己給皇帝看的,教的,都是些純粹幹凈、清正廉潔的事,就好像張居正形同聖人一樣,引得他敬畏。自己這一死,滿朝文官搖唇鼓舌,一丁點的瑕疵都能放大數十倍,為了推行一條鞭法用了很多人,必然會被解釋成結黨營私。其實雖不是聖人,但就現在的情況和謠言來看,皇帝信了他們的話,震驚失望。

有些人想要彈劾張居正,找關羽嶽飛,希望能借助他倆的影響力。

關羽:“滾。令人可惱。”

嶽飛:“他住持軍務,增強邊關將領的權力。我絕不會彈劾一個看重軍事偏向於主戰派的官員。”

……

有很多人想讓朱元璋知道,張居正到底做了什麽,很期待洪武爺可以把他根除了——按照洪武皇帝的標準,現在的朝廷之中,只有海瑞一個人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