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四十四口小甜酒(第3/4頁)

可等眼下再踏進這條她從沒記過名字卻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長街,所有的記憶便一並湧了回來。甚至每走幾步,就能聽見午時昏黃的鋪子裏有人在用方言喊她“丫頭”,她需要停下來禮貌地跟他們寒暄問好,順帶跟人介紹一下自己身邊的林一安,示意他也跟著喊人。

還有一些記性已經不太好的奶奶爺爺輩的老人,得讓小賣部的周姨拔著嗓子提醒他們“是考上清華的那丫頭”才想得起她來,擡頭對她說得還是幾年前同樣的話:“喬丫頭是個聰明的,學問做也好……等以後讀完清華,回來就是教書女先生了啊……”

喬瑜聽到這話也只能笑,用已經有些生澀的方言回答:“太姆,已經讀完清華了啊,現在在申城做女先生。”

對方聽到這話,臉上再次露出努力回憶的表情,片刻後實在想不起來,也就放棄了,只是對她慈愛地咧開嘴笑,露出幾顆鑲上去的銀牙:“喬丫頭做女先生好啊……以後我家悅悅、鑫鑫,都跟喬丫頭一樣去申城讀書,也考清華。”

喬瑜點點頭,笑著應了聲。

這頭周姨從店裏出來,摸了一把炒豌豆塞到周奶奶手上,因為說的是自帶加密效果的方言,當著林一安的面也能毫不掩飾地開口:“丫頭,我都聽你媽說了,這就是跟你訂婚的那個申城舅媽的外甥是吧?長得可真不錯,白面書生似的,個兒頭也高,剛好跟你小丫頭互補,要不以後孩子得太矮了……不過你們倆還沒辦婚宴吧?你周姨什麽時候能喝上你的喜酒啊?”

喬瑜被聽得有些窘,只能附和地“嗯嗯”兩聲,轉而回復她:“喜酒……至少明年才能辦吧,我現在還在上班呢,他……呃,我老公,他工作也忙。”

“是,你們年輕人嘛,都要打拼,工作忙是好事。不過你做老師的,怎麽著孩子能顧得上,趁年輕早點把孩子生了也好……現在不都二胎了嘛,三年抱倆,你媽到時候就能做外婆了,她又閑,也樂意幫你在家帶孩子……”周姨又拉著她雜七雜八說了一通。

喬瑜對這些話一般都是左耳進右耳出,臉上掛著客氣的笑容,也不接話,就等她說到無話可說。

果然,周姨看跟她聊不起來,很快也就熄火了,最後邀請她:“你倆回來還沒吃飯吧,叫上你媽來周姨家吃午飯不?”

喬瑜知道這是客套話,熟練地回答:“不了周姨,下次吧,我媽還在家裏等我們呢,她做了飯。”

“誒,那行,那你倆快回家去吧,你媽成天念叨你,回來一趟得高興壞了。”周姨拍拍她的手,道。

林一安雖然是申城人,但不會說申城話,最多能懂聽個十之五六。眼下到了鏡湖,即使同屬吳語區,方言隔幾條水聽起來就大不相同,在兩人對話的過程中完全兩眼黑,直到喬瑜帶著他跟周姨告辭,才出聲問她:“你們剛才說了什麽?”

“沒什麽,誇我成績好呢。”喬瑜當然不會告訴他是什麽一胎二胎的事,隨口搪塞回去。

“哦。”林一安聞言也就不再多問。

劉家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因此喬瑜的家在整條街上是數一數二的好門面,用鏡湖當地的話來講叫“台門”:正門上有一塊紅金色的木匾,上書“劉家”兩個字;兩扇黑漆的杉木實榀門,標志著家中小有財富;門前有一塊凸出的“台門鬥”,其下是象征著“步步高升”的三級台階,看起來就很氣派。

林一安在這之前並不清楚喬瑜的家境,看到這氣派的門面也有些驚訝。等推開大門,最先看到的就是雕刻著牡丹與長壽鳥的影壁,樣式很考究,右手邊還有兩道門,角院一道花園一道,往左走則是前院,通過儀門才是第二進院。

他大學時期專門研究過中國的傳統民居,眼下看到這兒,基本能判斷這是典型的四合院布局。只不過南方的濕氣比較重,為了增加活動空間,在此之上加蓋了二樓,就形成了天井結構,對一樓的采光稍有影響,但好在喬瑜家的院子大,整體看來還是亮堂的。

但喬瑜住了這麽多年,對這些沒什麽感覺,相較於她之前住的四進的劉家大宅,這座院子三進的規格不算什麽,花園也不如大宅裏的氣派。這會兒找了圈發現沒人後,示意林一安先把行李放下來,然後到後院去找她媽。

果然,劉瑩今天為了迎接他們倆,早早去市場裏買了菜,現在正在廚房裏忙活。一看到她就驚喜地放下了手裏的菜刀,用廚房紙擦幹手上的水漬,一邊解開圍裙一邊問:“回來啦,一安呢?”

“在外面。”喬瑜回了句,目光落在她今天過分隆重的打扮上:頭發大概是這幾天才燙的,還殘留著發廊裏那股定型水的味道,臉上也化了全妝,穿了套深藍色的套裝裙,還踩著細高跟,看起來要比平時年輕十多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