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婁禹的牛逼

孔建中都站起來了,一看方志國:“你要一起去見見老夥計麽?”

方志國笑笑:“算啦,我不去招他煩了……”他看了一眼孫曉博:“你去和他好好說說你的故事,他肯定能拍出來你本子裏想講的東西。”

孫曉博還有點懵:“……哦哦,好啊,我跟著去拜訪一下婁導,可是,什麽預算兩百萬?”

看著還一臉懵逼不知道自己的稿酬只有一萬塊的孫曉博,眾人忍不住噗嗤笑了出來。

方志國一本正經地說:“哦,沒什麽,就是小霍他預算做得充足著呢,你甭操心,你們現在趕緊去吧,要沒導演,你有本子也拍不出來。”

孫曉博“哦哦”兩聲,覺得方導說得有道理,沒導演他的本子也拍不了啊,他稀裏糊塗就上了車。

《幻海錄》的劇組出來聚餐的人多,場務開的是個商務車,孔建中、霍瑯、顏蘇蘇、加上孫曉博,孫曉博腦子裏面在想著導演的事,就問霍瑯:“你覺得婁導真適合我的本子?”

孔建中就笑了。

霍瑯沒多說什麽,而是打開手機,然後遞給了孫曉博,那是一個用戶上傳的視頻,熱度還不錯,明顯不知道是從哪部有年代感的國產電視劇裏截下來的,顏蘇蘇也好奇地湊過來,和孫曉博一起看起來,她還處在學習演員如何站位、如何入鏡的階段,好奇心旺盛。

鏡頭一開始就是極有年代感的二八自行車輪吱呀吱呀轉著,然後是騎著自行車的男子,不論是那偏分的發型、還是身上的大襯衫,無一不透露著時代,隨著車子前進,漸漸看清這條街巷的風景,窗台上月季花盆裏還支著幾根小蔥、支著天線的竹竿底下晾曬著床單臘肉、墻上招工啟示旁歪歪扭扭的稚嫩粉筆字、道旁喧鬧跳格子的紅領巾。

男子一路還打著招呼,提著菜籃的老太太、戴著破舊老花鏡坐在門口補鞋的老漢……直到自行車騎到一家門臉很小的面店,他才將車停了下來,腳將支架撥了下來支穩車子,進了店裏,男子帶點口音喊道:“向老板來碗豬蹄面!”

裏頭很快應道:“喲,蘇先生您來了,這就來!”

這些栩栩如生、充滿了濃郁生活氣息的畫面隨著自行車的行進,讓人仿佛跟著男子回到了那個年代,走進了那條街巷,身臨其境。

彈幕上觀眾們也在討論:

“啊,這地兒是不是嚴城啊?我小時候在那裏長大的,真是親切……”

“小時候左鄰右舍都可親了,現在可沒有這樣的地方了,唉。”

“哈哈,我小時候也這麽在巷口跳格子!”

專業人士的孫曉博看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東西,他只驚愕地擡頭看向霍瑯和孔建中:“臥槽!一鏡到底!”

顏蘇蘇不太知道什麽叫一鏡到底,但她看著這個畫面,反向揣測整個拍攝的過程,就知道其中難度。

觀眾平時看到的許多畫面,其實都是幾個鏡頭拼起來的,比如兩個主角對話,鏡頭拍A,A先說一句,然後鏡頭轉B,B再回應一句,實際上,拍攝的時候,這都是分兩段拍,分別拍了A和B,再通過後期剪輯“拼”起來的,大部分時候,觀眾並不會覺察,只感覺好像二人是在流暢對話。

而所謂的一鏡到底,是指導演從喊“a”到“cut”,中間不停,鏡頭不切換,直接一口氣拍完,就像這男子從巷口騎車而入、進到面店,中間沒有任何剪輯,鏡頭就是跟著他從巷口一口氣拍到了面店這裏。

對於彈幕後的觀眾來說,大概只是覺得跟著男子的視角,十分有畫面感,勾起了他們各自不同的回憶而已。

但是對於創作者們來說,要達到這個目的卻並不簡單,這樣長的一段鏡頭,主角、配角、群演、場面調試、燈光、置景、攝影、軌道所有環節,至少涉及上百個工作人員,在這個鏡頭裏要全部精準地完成動作,任何一個人出差錯,這段鏡頭就作廢;

譬如男子騎車和老漢打招呼的這個點,攝像機在軌道上去追隨捕捉,男子和自行車、老漢擡頭的瞬間、鏡頭的位置,必須完全不差,才能讓觀眾的視角完完整整地看到男子和老漢打招呼的過程。

但凡自行車速快一點,或者攝像機速度慢一點,鏡頭可能就只拍到男子的背影;要是老頭擡頭的速度慢一點,鏡頭就捕捉不到他的神情;更不要說其他還有燈光、道具、布景的工作人員……所有人任何一個出了岔子,從進巷口、到在面店坐下來這一長段鏡頭就要全部作廢,從頭再來重拍,這拍攝難度可想而知。

也正因為一鏡到底的拍攝難度極大,這也是國際上許多名導熱衷挑戰的運鏡方式之一,許多影史上的經典都曾以這種方式拍攝。雖然這段鏡頭只有短短幾分鐘,但一鏡到底的意識卻是十分清晰的,這片子可不是現在的作品,在那個資訊不甚發達的年代就能挑戰一鏡到底,可見導演不是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