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麽都活得那麽脆弱? 從馬丁“回家鄉工作”的情感與觀念說開去(第2/2頁)

三是,有些家鄉回去了等於貧困,如一些邊遠地區山區。所以那些地方的人才大量地湧向大城市打工。如果回到家鄉卻養不活自己的親人,那麽你回去有什麽用?回到家鄉,父母病了可以有個照應,但是回到家鄉待遇不高,如果父母病了自己卻沒錢給他們治病,這又如何?

四是,什麽叫家鄉?如果在本省之外上大學,回到本省就是回到家鄉;如果在國外上大學,回到本省或者回到中國,就是回到家鄉。何況還有很多人在國外工作呢!況且現在交通方便,回家鄉還是比較容易的。

五是,回到家鄉就能夠整天照顧親人嗎?這只能說距離更近罷了,其他的真不好說。因為每個人都有其小家庭,再加上兩個人都有老家,總有一個人不在家鄉。即使都在家鄉,如一方老家在肇慶端州區,另一方老家卻在懷集,其距離還不是和肇慶端州區到廣州之類的地方差不多。如果連找對象都一定要找家鄉的,那就太過狹隘了。另外,人都要工作,即使做老板也要工作,甚至要出差。如我回到了家鄉,我也可能每周只回一次老家。

六是,家鄉與幸福和安居樂業不是同一個概念。如果做得夠好,把一方的父母接到自己家裏,也是一種解決辦法。但這是否對另一方的父母公平?這是否利於家庭和諧?還真的不好說。可能光是小孩教育問題就會吵翻天,這樣的例子真的太多了。當然關於工作的脆弱,諸如懷才不遇,能力不夠,資源不豐,朝不保夕,待遇不高,權力壓制,同事關系不好,此不贅述。

其三,我想到了親情。“因為你遠離家鄉父母親人,每年四處奔波遊走,父母患病你也未必能回去陪護。你的××是背後愛你的人默默的付出換來的。……得和舍,有時後者更偉大。”

前面已經說過關於親情的處理,這裏看看後面那句話。其實我覺得誰都會得得失失,取取舍舍,我不覺得“舍”就是偉大,還不如叫選擇。因為舍得舍得,“舍”的同時也在“得”,這其實不是一種犧牲,只是一種選擇,無論你選擇了什麽都是一種選擇。不要跟我說什麽“偉大”、“犧牲”之類的詞語,因為你心裏面存有這種“偉大”、“犧牲”的觀念,一旦發生矛盾,就會說或者想“我放棄了那麽多那麽好的東西回到家鄉,你們卻要如此對我,對得起我嗎?”但是無論以後境況會如何,如何惡劣,如何出乎意料,都只是你選擇的結果。

其實很多人,回到家鄉才發現家裏事情也是一大堆,也感覺很心煩,本來想要歸宿感,但是沒有安定感寧靜感,反而適得其反。有的在深圳、廣州的作家,回到省外的家鄉,卻發現家鄉完全不是自己想象的那麽美好,工作、親情、人際皆如此,最終還是回到深圳、廣州後,才有了安定感寧靜感。

當然,親情的脆弱主要是家庭不和睦,矛盾多羅羅。另一種親情的脆弱是以高尚的名義包括親情的名義來剝奪個人的自由、幸福。我也聽說過家長以愛的名義來傷害了孩子的未來,造成人格分裂的悲劇。

其四,我想到了愛情的脆弱。愛情的脆弱可以分為愛情與情感,愛情與家庭,愛情與疾病,愛情與金錢,愛情與工作,愛情與等待等很多方面,這裏且講講愛情與等待。之所以說愛情與等待顯得脆弱,是因為現在是一個經不起等待的時代,什麽都求快,三分鐘熱度。而卡夫卡早就說了缺乏耐心和漫不經心是人類的兩大罪惡。現在就是這樣充滿罪惡的時代,由於漫不經心我們不想回天堂,而由於缺乏耐心我們回不到天堂。

剛才看到一句話“說愛你的人未必是能等你的人,能等你的人肯定是愛你的人”,我覺得此話要辯證看待。

一是,說愛你的人也可以是能等你的人。如有些人等一年半載,沈從文等了4年,巴金等了8年,金嶽霖等了一輩子。

二是,能等你的也可以是不愛你的人,看其怎麽等。如果是說愛你,不找對象專門等你,那是愛你的;如果是父母要求而不是出於內心的要求等你的,未必是愛你的;如果是找不到對象或者找了但是找不到合適的對象,時間流逝,你回去了,對方還沒有結婚,你以為是在等你,那你就錯了。

三是,不等你的人也可以是很愛你的人。如林語堂,由於陳父反對而被迫分開,愛了陳錦端一輩子晚年都不能走路了還想去看她。你能說這不是愛嗎?這世間有多少愛可以這麽簡單,這麽深厚,這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