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女作家吳瑜與“你還敢相信愛情嗎”?(第2/2頁)

其四,電視征婚、網站征婚、報刊征婚一般而言是不可靠的?我覺得這些是不可靠的。因為僅憑一面之緣和網絡的了解,很不夠。我不懷疑一見鐘情,我懷疑的是一見鐘情之後維持的時間有多長。愛情,應該是建立在兩情相悅與互相了解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的。沒有一個長時間的相處,怎麽了解,又怎能理解?如鐘兆倫頗為儒雅,追求浪漫,但這只是表面現象。你沒有走近一個人的世界,沒有走進一個人的內心,很難知道其中包裹的是什麽。如網絡中提及的暴力傾向、不講衛生、比較迷信,都與其外表不符合,也玷汙了儒雅和浪漫之名,但這也許就是真實,雖然很殘酷,而且你也不能說他有多壞。

除了暴力傾向的確不能忍受外,後面的只能說是個人習慣。不講衛生是生活習慣。據說北方有的地方的人半月個一個月不洗澡不算稀奇,這似乎不能成為否定的理由。比較迷信是思想習慣,不少香港人甚至中國人都如此,你搞不懂這是迷信還是信仰。中國不是很多人相信星座與愛情的聯系嗎?這又比鐘兆倫好多少?況且雙方都沒有就此透露什麽,你也不能光說分手原因只是出自男方,而與女方沒有任何關系。

其五,我們能否因為這段浪漫愛情的迅速結束而提出那句“你還敢相信愛情嗎”?我寧願相信這段感情是真的,也相信分手是真的。愛就是愛,不愛就是不愛,合得來就是合得來,合不來就是合不來,勉強沒有幸福,強扭的瓜不甜,否則“磨合”會變成“磨損”。這不是說愛情中容許不了寬容,但是寬容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寬容,否則就是好死不如賴活著的寬容,像中國人常說的“過日子”,但是兩個人過不到一塊,想不到一塊,還怎麽“過日子”?

其六,吳瑜的愛情會怎樣?加上這一次,經歷過三次戀愛失敗的28歲的吳瑜,是否還會相信愛情?能否找到真愛?這是個未知數。但願愛情創痛對她不是個長久的傷痛。這件事情影響越大,對她傷害越大,因為作家畢竟不是娛樂圈人士。按照她的標準“成熟穩重、謙和內斂的男人。肚子裏要有貨,但不要愛出風頭”,她似乎應該找一個作家或學者或出版界人士,某大城市有個70後女作家不是找了個60後教授嗎?不過還是要看人。而對於鐘兆倫呢?39歲的他能夠找到他的白雪公主嗎?或者說事業能夠再上一層樓嗎?等等。他沒有提出他的標準,對,好像有個“真”的標準,這也是因人而異,不因職業而異的。我們善良一點可以祝福他們。沒心沒肺一點可以不管,“關我什麽事呢?!”但是這種啟發是與我們相關的,不能不思考。

其七,網上關於他們分手的傳聞是否屬實?這種事情,當事人不說,一切都只是猜測。也許是有人妒忌吧?或者是搶眼球效應?還是他們即使分了也不說?或者面對謠言也不辟謠?

無論如何,愛情還是值得相信的,就像我們還是需要相信世間還有真誠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