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死不了人,但愛情可以磨人 由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想到的(第2/2頁)

小說裏面鄭薇和林靜最終在一起,擁有一種平凡的幸福。這在電影裏被改編為鄭薇因為知道施潔的存在,覺得林靜應該對可以為自己死的人負責,而選擇跟陳孝正在一起。我個人認為,這種改編似乎有點道德化的嫌疑,不如原著真實。因為愛需要道德,但不等於道德。愛不是尋死覓活就能得到的,何況林靜和施潔只是一面之緣,談不上什麽感情。如果是我,我也贊成小說原著的做法,可以照顧、探望施潔,但不會跟她結婚。

林靜是一個能夠等待的人,等了幾年時間,30多了都不結婚,都在默默關注鄭薇,這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現在是一個經不起等待的時代。閃婚閃離,三分鐘熱度,什麽都求快是一種極端化的表現。因為等待至少需要付出時間,沈從文等了5年,因為開始時他26,張兆和18;巴金等了8年,因為開始時他32,蕭珊16,等得起。但是魯迅和許廣平開始的時候已經44,許廣平26,他們都比較成熟了,所以沒有等多久,大概兩年時間就在一起了。如果說沈從文是“因為知道你會來,所以我等”,那麽魯迅他們則是“因為你已到來,所以交心”。此外,等待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不是你等就能等來一個好結果,即使有感情也避免不了意外發生;只不過如果真心等待,即使沒有一個好結果,也當磨煉了自己罷了。

我想,愛一個人,還是越簡單越真誠越好。這就是說,你先不要考慮太多的外在因素,先問自己是否喜愛對方,對方是否能夠擔負起自己的愛,包括理解、信任、尊重等;對方是否對自己有感覺,因為你一廂情願,很難包容維持到底。堅持未必等於勝利,我現在如此認為,未來也是如此認為。愛情中最簡單的也是最堅定的,就是愛不能貪心;否則即使不分手,也會造成傷害。當然基本的經濟條件、家庭溝通之類是需要的,因為說到底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事情,婚姻是一種比較復雜的人際關系,是一種生活,需要太多的磨合和妥協,最終要變為親情,否則難以為繼。

小說裏面說:“也許這才是成年人的感情,放在天平上小心計量,你給我幾分,我還你多少,我們可以付出的東西是那麽有限,再也經不起虛擲和揮霍。而年少時不計代價去愛的我們又到哪裏去了?”我個人認為愛或者婚姻不能不計代價,但是也不能計較太多。如果計較過多反而會使得兩個人的心成為計算器,缺乏了愛和包容,缺乏了韌性和空間。這樣兩人就不像過日子,距離分手也就不遠了。想法不同,或許是我比作者辛夷塢年長的緣故。

年長意味著閱歷,加上思考就意味著逐漸的包容、安定和通達。這顆心也許是平靜的,也許是更單純的。因為這顆心已經能夠看淡,也就更能夠承擔。很多人都強調現實如何如何冷酷,其實我覺得現實並不太冷酷,只是我們冷酷了現實和自己。這並不是說我有多麽純潔,只是我能夠承受罷了。沒有純潔,只有清潔,讓自己簡單一點,也就快樂一點,至少平靜一點。

我最喜歡的是林靜的這句話:“愛情就像一條河,誰不是摸著石頭過河?”只不過有的河水太深了,有的人下河嗆了幾口,就及時上岸。有的人仗著水性好,摸到了石頭,也被淹死了。有的人喜歡鹹水河,不喜歡淡水河,河裏的魚也不能在對方的河裏自由遊弋,雖然都是水,但最終不能相通。有的人學會了用船過河。而有的人下過河,後來覺得在岸上生活蠻好,因為兩個人可以幸福,一個人也可以幸福。任何比喻都是蹩腳的,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