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三國(13)

李澈正式掌權之後,四方人才紛紛趕來投效,如今天下時局動蕩,公孫瓚在經歷了呂布跳反之後,一躍從最大勢力變為第二梯隊,被李澈後來居上。

曹操也湊了個熱鬧,請了天子禦旨,為李澈加封大司馬,位列三公。

但誰也沒把這當回事。

自從曹操得了天子,曹營遍地是高官,封賞更是隔三差五就有,更何況以如今的形式來看,李澈稱個帝都不算過分。

李澈不準備稱帝,他準備稱霸。

公孫瓚遭受呂布重創,曹操和袁紹打得如火如荼,他面臨了和當初曹操差不多的局面,打公孫瓚,必然能夠撈一大片地盤,乃至一統北方,卻給了曹操呼吸之機,等曹操拿下袁紹,到時一南一北隔江對峙,而打曹操,可能占據江東,也可能撈不著什麽好。

李澈沒給底下人過多猜測的時間,休養一月之後,直接去攻公孫瓚。

公孫瓚原是北平郡守,後來征戰有功,占了更大的地盤,再後來打跑袁紹占了冀州,幾年間數次擴張,搖身一變成為天下最強諸侯,然而用錯了人,一朝被呂布跳反,就去了半條命。

公孫瓚因自身便是一員大將,手下能用的猛人也不少,他有一支精銳輕騎,名喚“白馬義從”,動如雷霆,威震北方,更有四大上將,只不過缺了呂布,四將變三將,難免折了些威風。

聞聽李澈派人來攻,公孫瓚也不避戰,當即派遣手下大將嚴綱為主將,趙雲為副將,率領大軍南下抗敵。

從主動出擊變為抗敵於外,這也是件無可奈何的事。

呂布走時帶走了大量馬匹錢糧,他倒也是個狠得下心腸的人,不僅燒毀軍營民居,更焚燒良田,北方本就不如南地收成好,被這麽一糟踐,公孫瓚的迎戰底氣大幅度下降,故而也有些破釜沉舟的意味在裏面。

李澈派兵二十萬,公孫瓚便一狠心拿出了五十萬。

然而兵和兵之間是有差距的。

二三十歲的青壯年是兵,四五十歲帶著病,身有殘疾的也是兵,這個曹操最有發言權,他這一次去攻袁紹,氣勢洶洶,號稱雄兵百萬,實際上能打仗的兵也就二三十萬,剩下的多是埋鍋造飯的後勤保障人員還有被驅趕過去當炮灰的老百姓,公孫瓚好一點,卻也沒好到哪裏去,他的軍營裏多是上了年紀的老兵,新兵青黃不接,戰力並不高。

李澈派去的則是徐州精銳之師,年紀最小在二十歲,最大不超過三十五歲,雖號稱發兵二十萬,實則是將軍中青壯精銳盡數派了過去。

兩下一交手,差距再明顯不過。

主將嚴綱有著多年和北方胡族征戰的經驗,若論馬戰,天下之間公孫瓚認第一,他就認第二,然而徐州軍以步卒為主,面對白馬義從絲毫不慌,以各種特制的針對馬匹的兵器將先鋒部隊打得找不著北。

以硬竹削成的兩人高的長杆快步沖刺而來,可將對面以極快速度奔襲而來的馬匹直接捅穿。

上等麻草搓的粗繩六人一組,一個照面就能拿下一個身經百戰的騎兵。

兩人合力才能打開的一種神臂弓,十步之外一發過去,人馬俱亡。

李澈這邊領兵的主將是太史慈,副將孫策,監軍郭嘉、周瑜,幾乎是壓了箱底,上得戰場之後,效果也十分顯著。

交戰十五日,嚴綱敗守高陽,副將趙雲領兵殿後,被太史慈派人追趕上,此人頗有身手,白馬銀槍在徐州軍中殺了兩個來回,被遠處周瑜一箭射在馬腿上,孫策當即攆上,將人活捉。

孫策很是納悶,問這年輕將領道:“你為甚回頭又殺一轉來?欺我軍中無人耶?”

趙雲悶不吭聲,閉上眼睛,一副求死模樣。

見他如此,孫策也不再問了,命左右綁縛了趙雲,押回軍中。

嚴綱很有對敵經驗,知曉打不過徐州軍,便守城不出,高陽易守難攻,據城而守可以最大限度拖延敵軍時日,公孫瓚必會派人來增援。

太史慈是個正統武將,召集了眾人商議攻城之事,不料此時外間有傳令兵趕到,眾人視線頓時落在傳令兵的身上。

問:有一個多智近妖的主公是什麽體驗?

答:打仗完全不用動腦子,莽就完事了。

前線戰事瞬息萬變,通常這個時候主公如果不在前線,是很難針對情況作出調整計劃的,就像李澈假如是此時得到消息,傳令兵趕得再快,也要花三天來回,這說明傳令兵是在三天前嚴綱還沒大敗的時候出發的。

李澈要太史慈留兵五萬圍高陽,其余兵馬立即出發,直奔公孫瓚所在的北平郡。

主公果然神機妙……等等!

這是個啥打法?

眾人面面相覷,就算是一貫聰穎的郭嘉和周瑜都是一臉懵。

敵方據城而守,原來可以不打直接繞過去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