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因禍得福

徐硯扶著老太爺往書房去,道:“聖上還在思量,我今兒聽幾位殿下討論,那意思是並沒有定下。”

“那外頭怎麽說得板上釘釘一樣?”徐老太爺嘀咕。

徐老太爺前幾年挺喜歡在外頭走動,後來覺得丟了臉面,就端架子了,不願去與那些人“同流合汙”。

但這一回,事關自家,老太爺就又出去聽狀況。

東一嘴西一嘴的,東街上各處都說得有板有眼,徐老太爺就心急了。

女兒嫁了顧家,雖然因為家裏那老太婆,兩家關系疏遠,但走動再少,女兒也是女兒。

顧家有沒有那塊虎符,面子上差多了,徐老太爺為了那面子就心急火燎了好幾天。

徐硯知道老父想法,道:“外頭說得這麽確鑿,可知道要換上來的是哪一位將領?”

“這……”徐老太爺猶豫,“說了好幾個名字,聽著都挺像那麽一回事兒。”

徐硯解釋道:“您先放心,新人選未定,怎麽也不會動舊的,今兒回來前,聖上剛下旨說清明要大祭,按理是不會在大祭前收顧家的虎符的。”

徐老太爺聽明白了。

顧家留在北地的兄弟在清明時必然大祭,論公行賞未至,給先祖們磕頭的時候,反倒還要稟一句“將軍印交出去了”,那場面可真不好看。

老太爺不由唇角一抽,要真是那樣,想想都挺糟心的。

顧家這回戰死子弟無數,在祭祀之時撤換,太傷人心了。

徐老太爺松了一口氣:“那還好,只要不撤換,總還有回轉,你母親成日裏唱衰,就不能盼著顧家有一點好!”

徐硯不想嘴上評斷父母對錯,垂著眉眼寬慰了徐老太爺幾句,送他出了書房,才轉身往清雨堂去。

楊氏近來精神不妥,但徐硯回來,她還是會堅持聽對方說朝事。

倒不是楊氏多有見解,她就是擔心顧家起伏,徐硯在官場上不好做。

平心而論,楊氏現在巴不得顧家好,顧雲錦越順暢,她心裏越舒坦。

顧雲錦不理她這個舅娘,但顧雲錦與兩個姐姐並沒有鬧翻。

徐令意與顧雲錦要好,徐令婕去尋顧雲錦時,也沒有吃過閉門羹。

楊氏就是為了徐令婕的將來,也要給顧家多添些香火油錢。

最悔的是世上沒有後悔藥,要不然,顧雲錦與她多親呀!

她就是走著走著,自個兒把路走窄了,還是條不能回頭的路……

楊氏聽徐硯說到清明,心裏暗暗嘆息,道:“母親沒了之後的第一個清明,要回去磕個頭。”

半年了,楊氏的頭發長了不少,但相較之前還是單薄,她摸了摸額前碎發,雖然習慣了,但想到彼時狀況,心裏依舊不是個滋味。

狠了、恨了,楊老太太卻是以那樣一個方式走了……

即便楊家內裏處置了賀氏與汪嬤嬤,這口氣依舊哽在楊氏胸口。

徐硯拍了拍楊氏的肩膀,道:“應該的。”

待徐硯換了身常服,夫妻兩人一道往閔老太太那兒去。

剛入了仙鶴堂,小丫鬟白著臉問安。

楊氏看在眼中,問道:“怎麽了?”

小丫鬟正要答,突然就聽見正屋那兒傳出來哐的一聲,動靜大得她不由自主縮了脖子。

楊氏抿住了唇,隔著半個天井都有這動靜,老太太是大力把瓷碗往桌上按了。

“還有誰在裏頭?”徐硯問。

“今兒沒有客人,就是、就是……”小丫鬟一個勁兒搖頭,支吾了半天,“大老爺年前捐銀子的事兒叫老太太知道了。”

楊氏和徐硯交換了一個眼神,她從徐硯的眼底察覺到了一閃而過的疲憊,楊氏的心情沉沉的。

楊家老太太和閔老太太的性情、想法不大相同,是截然相反的兩種人,但她們都在“折騰”兒女。

楊家那兒,老太太目的強,心也狠,她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會給女兒、女婿帶來什麽結果,但她一條路走到黑,做了;

閔老太太不一樣,她覺得自個兒行的事兒是為了兩個兒子好,尤其是為了徐硯好,可事實上,她的選擇和堅持,給徐硯造成了不小的困擾。

還好,閔老太太只在家裏鬧,不像楊家老太太當時弄得滿城風雨,否則對徐硯的影響更大。

也許是都經歷了被親生母親“磨礪”,楊氏覺得,她與徐硯之間,處了二十年,現在倒是走得更近了。

她苦中作樂嘆了聲“因禍得福”。

可同樣也知道,身為出嫁女的自己可以和娘家硬來到底,可作為嫡長子的徐硯不行。

徐硯看著楊氏,道:“我去給母親問安,你回去吧……”

老太太再不高興,罵天罵地但不會罵兒子,楊氏往前湊就只有挨罵的份,哪怕楊氏不想慣著老太太的脾氣,也不可能真跟婆母掀桌子,聞言也領了徐硯的情,免得徐硯夾在中間左右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