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5章 籠中困獸(第2/2頁)

對於這種非傳統的作戰方式,諾曼人顯得遊刃有余,勝利似乎已經唾手可得,但無論是在基地北部的機庫區還是南部的起降區,突進的諾曼部隊就像海浪撞上堤壩、風沙來到山腳,任憑聲勢再大也無法前進一步,甚至迅速受到反噬,就地煙消雲散。

進攻猶如奔跑,向前的慣性不會因為遇到阻礙而消失。先鋒分隊遲滯不前,主攻部隊迅速重心前移,諾曼士兵或三五一組、或七八一隊,交相掩護,配合默契,以沖鋒槍、火焰噴射器、手雷炸藥等高輸出的輕武器貼身短打,攻勢兇猛。此前若幹次戰鬥,在洛林活動的諾曼軍隊屢屢利用這種意志堅決並且技藝高超的快速突進撕開對手的防禦,然而在拉塞爾航空基地,他們終於踢到了鋼板——在基地內層防禦圈,聯邦軍隊依托預設火力點組織起有效的交叉火力網,並以突擊步槍和機槍機炮壓制敵軍火力。

眼看僵持不下,諾曼人迅速轉變策略,開始破壞航空基地裏能夠破壞的設施設備、物資物料,視線可及之處,濃煙滾滾、火光四起。

猛獸進籠,魏斯審時度勢,選擇恰當的時機下令“收網”。他麾下的主戰力量是5個預備營6000名預備兵,還有航空基地周邊的若幹駐防、警戒部隊可供調遣,而突襲拉塞爾航空基地的諾曼部隊總數約2000人,他們分成兩路,南北進擊,北路人數稍多,南路兵力略少。乍看起來,魏斯是以6000戰力偏弱的預備兵對抗2000戰力彪悍的諾曼兵,正常情況下別說是勝算,能避免潰散就很不錯了,但圍繞拉塞爾航空基地展開的這場戰鬥,還有數以千計的聯邦正規軍,他們以團、營為單位嵌在整個航空基地的防禦體系裏,有的駐守在警戒防禦陣地,有的屬於地面防空單位,有的負責基地的警戒巡邏,他們的戰鬥力毋庸置疑,僅有的問題是不善或不便機動。按照預設的誘敵深入策略,魏斯和他的預備部隊初期只需要將正規軍防線上的通道阻塞,把突入拉塞爾航空基地的諾曼軍隊困住,不讓他們趁夜撤走。等到天亮,駐紮在拉塞爾和洛林其他航空基地的聯邦空軍就會出動戰鬥機、攻擊機,並空運重型裝備前來,以空地合擊的方式將這股諾曼軍隊殲滅——只要諾曼人足夠堅挺,這場圍殲戰會盡可能拖延結束時間,以引誘諾曼人將更多的部隊派來解圍。

無論最終戰果幾何,只要魏斯和他的預備部隊能夠完成第一階段的阻敵任務,拉塞爾之戰都能夠沉重打擊諾曼人的氣焰,鼓舞聯邦軍民的士氣。

出於一種直觀上的預判,戰鬥開始時,魏斯在拉塞爾航空基地北部坐鎮。當突入航空基地的諾曼部隊意識到無法達成預期作戰目的——大量摧毀聯邦軍部署於此的作戰飛機以及彈藥、燃料,枕戈待旦的預備兵們已經在他的調度下離開隱蔽陣地,楔入到敵軍突襲部隊和接應部隊之間。在此過程中,他們跟諾曼人的小股部隊發生交火,依照魏斯的“死命令”,對敵接火的預備部隊以不計代價的方式奪取了各處戰術目標,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對敵軍南北兩路人馬的合圍。此間,參戰部隊來不及清點傷亡,但是僅以魏斯的視角,就觀察到麾下的預備兵們在小規模攻擊作戰的驚人傷亡,這是雙方戰鬥素質和經驗、技巧的真實體現,接下來面對受困之敵的反撲,戰鬥只會更加激烈,唯一值得安慰的是,雙方攻防角色轉換,大多數預備兵只需要死守陣地,而堅決防禦對官兵技戰術水平的要求顯然更低一些。

軍隊如同人體,士兵是肌肉細胞,各級軍官、士官好比脊骨,肌肉強健與否固然重要,脊骨的堅韌度更為關鍵。發現後路被斷,諾曼人並沒有陷入慌亂,亦不是盲目突圍,而是一邊多點試探火力,一邊尋找對手的薄弱位置。作為老對手,魏斯自然不會忽視敵人的這一特點,他有意做了“示敵以弱”的部署,誘導敵人集中力量攻擊第1912預備營在一處谷地搶設的防線。盡管諾曼人一次進攻就拿下了陣地,但旋即遭到對手部署在兩側樹林中的機炮壓制,緊接著又在陣地後方陷入地雷陣,突圍之路頓時變成了死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