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4章 帝國威脅論VS戰略轟炸論(第2/3頁)

在鋼產量穩定的情況下,這幾乎意味著諾曼帝國可以用戰前兩倍的速度建造飛行艦艇。要不了幾年,他們就可以重現戰爭前期那只強盛的飛行艦隊,而他們的理查斯親王多年來一直掌管著這支艦隊。從戰爭時期的表現來看,如果不是聯盟軍以大無畏的勇氣,消耗了諾曼帝國的飛行地點,然後又以飛機這種新式武器力挽狂瀾。確實很難阻擋諾曼帝國的艦隊在聯邦上空橫行。

飛機技術的日新月異,也使得諾曼人不再埋頭建造原先的重裝甲重火力的戰鬥艦艇。州長官們擔心的表示,諾曼人也在建造載機飛船,也就是空中航母。在作戰飛機的性能上,他們雖然落後於聯邦,更卻有一條獨特的發展路線,那就是將星源石和飛機技術結合在一起。盡管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他們發展到了什麽程度,但一個間接的證明便是諾曼帝國乃至威塞克斯王國的化工用酸和銀的價格異常的持續的上漲,說明化工酸、銀的消耗量較前期有很大的增長,而它們是當前制造蓄電池的主要材料。蓄電池的作用就是存儲和輸出電能,以往的飛行戰艦通過鍋爐輪機轉化為提供穩定的電流輸出驅動龐大的艦艇在空中飛行,飛機不具備那樣復雜的動力構造,難以提供足夠的電流,必須以內燃機和蓄電池結合的方式,這是聯邦軍在戰爭時期就已經通過繳獲戰利品分析得出的技術性結論,而這恰恰又是魏斯當初和尼古拉一起拼了命掙回來的情報……這麽一大堆信息糅合在一起,看起來千頭萬緒,但只要是有正常的軍事頭腦的人冷靜思考,不難抓到關鍵的主線——來自諾曼帝國的威脅在戰爭結束後不僅沒有消除,反而隨著諾曼帝國的穩定和發展越來越大。

令人憂心的是,這場戰爭給聯邦帶來的創傷前所未有。他們不僅損失了大量的經濟資源。還損失了數以百萬計的青壯年。經濟工業格局經歷了一次地理和技術上的洗牌,那些被迫遷往東部又在戰爭結束後陸續遷回的工業,經歷了一段很不穩定的生產期。有經濟學家估計,戰爭讓聯邦的經濟工業倒退了十年,而諾曼帝國因為本土一直沒有受到戰火的侵襲,其工業資源不僅沒有倒退,還在戰爭的刺激下出現了畸形的快速發展,再加上北方威塞克斯王國的變故,如今的諾曼帝國在工業力量上已經不再遜色於聯邦。一個專制的軍事國家一旦擁有跟民主國家相似的工業力量,戰爭初期的優勢將是壓倒性!一直以來,聯邦和諾曼帝國主要是以莫納莫林山脈以及數個中立國家作為戰略緩沖地帶,而在另外一邊,異常狂暴的大洋使得諾曼人極少考慮從背後跨過海洋來襲擊聯邦。有朝一日,諾曼人解決了運力問題,使用大批運輸艦越過狂暴之海在聯邦背後登陸,對聯邦形成三面夾擊之勢,聯邦人可能不再有第三次扭轉戰局的機會……

聯邦憲法固然是讓聯邦軍隊難以先發制人的一大障礙,但在不少有識之士看來,制度慣性和思維慣性才是最難克服的阻礙,一個簡單的例證便是諾曼人的總參謀部常備多個對聯邦發動攻擊的作戰預案,而聯邦軍隊總參謀部準備的大多是防禦作戰方案,越境攻擊諾曼帝國的預案雖然也有,但只有最核心的幾位將領和高參能夠做到了然於胸,各級軍官對邊境那邊的世界是完全陌生的,所以相比於主動進攻,他們更願意在防禦中熟悉敵人、消耗敵人。諾曼帝國和聯邦就如同兩支風格迥異的球隊,前者崇尚進攻,戰術大開大合,而後者深信防守反擊之道,既不喜歡對攻,也不擅長對攻。

所謂存在即合理,足球場上,任何一種戰術風格都有它的適應性,只要能將這種戰術的威力發揮到極致,就有立於不敗之地的資本。不久之前,魏斯跟尼古拉以及星空集團的運營總監有過一番有趣的交談,他們看到了諾曼帝國的工業地帶主要分布在首都區及周邊,相對集中度較高,覺得只要有辦法對他們的三個主要工業產區進行大規模的轟炸,就可能在戰爭初期瓦解掉敵人的戰爭潛力,迫使他們收起貪婪無盡的擴張欲望。

這次沙龍之中,魏斯談起了這個戰略轟炸理論。眾人聽得非常認真,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戰略思路。如果能夠跳出舊有的框架,去開辟一個全新的有效的戰略模式。或許是破除困擾的理想方式。在這種戰略轟炸的方略中,越過莫納莫林山脈向前推進2000裏,就能夠掃蕩敵人的工業心臟地帶,那麽轟炸的出發點選擇西部的幾個聯邦州便是顯而易見的。克萊沃聯邦州和納沙塔爾聯邦州都有大量平坦的草原修建機場,但開闊也意味著難以防守,敵人可以擅長的空中突擊的方式來攻擊這個機場,這注定會是一場慘烈的攻防戰。如果能夠將洛林的戰略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那麽這三個聯邦州以各自特色支持戰略轟炸的開展,無疑可以極大地提升成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