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6章 奧城,新戰線(第2/2頁)

在老資歷的軍官口中,亞特烏斯中將是位行事果斷、頗具魅力的指揮官,但優點同時也是缺點是——在許多作戰決策上,他對自己的直覺判斷有著謎樣的自信。在上一場戰爭中,先後擔任營團級指揮官的他依靠這種沖勁屢立戰功,而在戰後擔任師級和兵團級指揮官時,他的操演戰績卻呈現出兩極化:要麽精彩獲勝,要麽黯然慘敗,很少有循規蹈矩的平局或是小勝小敗。正因為這種過於性格化而缺乏穩定性的特點,亞特烏斯錯失了晉級軍團級指揮官乃至進入總參謀部的機會,最終在第9兵團司令任上年滿退役。

抵達防區後,警衛團很快接到了作戰部署,他們的主要任務不是守衛某處陣地或者單純保護兵團司令部,而是“城市作戰偵察聯絡”——偵察營和通訊營聯手作業,組成多個偵察聯絡分隊,每個分隊設偵察聯絡點一處、偵察觀測點若幹。這個偵察聯絡系統在戰鬥期間獨立運作,將觀察到的戰況訊息傳回到兵團司令部,供司令部掌握戰況,參考決策。

偵察營和通訊營均被拆散使用,魏斯指揮的重裝連也一分為三,分別據守三個能夠覆蓋和支援前沿偵察聯絡點的戰鬥陣位。諾曼軍隊兩度逼近奧城,大部分工廠和市民都已轉移,但一些難以遷移的生產線仍在運轉,將堆積如山的庫存原料轉化為工業半成品,就地加工或是轉運出去——在前線戰事吃緊、後方運力緊張的情況下,這些原材料哪怕是就地遺棄,也比直接轉運到後方更為劃算。

魏斯的連部,便設在一座百分之六十所有權歸屬格魯曼集團的鑄造工廠。這裏有四條高爐生產線,滿負荷運轉時,每天能夠制造數百TA的鋼制品,如今只有七十多名自願留守的工人和少數技術人員,勉強維持一座高爐生產線運作,要用完倉庫裏最後四千多TA的鋼錠,少說也要一個月。鑒於高爐裏的高溫燃料在戰時是極大的火災和爆炸隱患,隨時有可能傷及無辜,對聯邦軍的防守產生負面影響,第9兵團司令部在進駐次日發布了有限停工令,高壓高溫高能的設備一律停工。工廠負責人對此雖有微詞,但還是無條件接受了軍方的戰時管理。隨著高爐熄火,機器停轉,偌大的廠區仿佛入睡的巨人,一下子安靜下來。不過,工人和技術人員並沒有馬上撤走,而是繼續利用車床為聯邦軍隊修理破損的武器,用吊機幫助守軍修築防禦工事,加大防禦厚度。

在高爐車間旁的水塔上,魏斯讓士兵們設立了一個目視觀察點,架了副高倍望遠鏡,在這裏不但可以掌控防區周邊狀況,還能觀察到城區各處。北面工廠區和鐵路貨運場,是第37國防師的駐紮地,再往北是奧城的外圈防區,由其他聯邦軍部隊負責防守。

如果戰時不受敵軍炮火的侵襲,這個高出地面百尺的水塔無疑是個非常理想的戰場觀測點,但精明的諾曼人當然不會允許這樣一個條件絕佳的觀察點存在,因此,魏斯又分別在廠房頂部、倉庫上層設立了火力觀察點。受益於奧城強大的軍工產業,他們既有的武器得到了維護,並且囤積了充足的彈藥,還從維修工廠拖回來兩門15PIR口徑的野戰速射炮和一車炮彈。

在第9兵團開進奧城的第六天,諾曼軍隊重新在薩姆巴河防線發動攻勢。他們采用聲東擊西的計略,將裝甲部隊集中於上遊地帶,趁著枯水期強行渡河,在聯邦軍戰線薄弱處打開突破口,繼而高速迂回守軍側後,使聯邦軍隊陷入被動。戰鬥打響後,聯邦軍飛行艦隊和戰機部隊被牽制在戰線中路,一開始分身乏力,等到他們轉場前來,又遭到諾曼艦隊的強攻,遲遲不能為地面部隊提供強援。就這樣,薩姆巴河防線又只守了兩天,參戰各部便在友軍的掩護策應下匆匆撤向奧城。

兩次大戰中的第三次奧城之戰,就此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