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醉翁之意(第2/2頁)

“聯邦政府已經連續14連保持年度財政盈余,國庫的充裕程度是近三十年來不曾有的。可以說,聯邦政府有足夠的資金跟任何敵對國家展開一場大規模的軍備競賽,從而形成軍事上的相對優勢,用軍事威懾迫使敵對國家做出退讓。毫無疑問,一旦這樣的軍備競賽拉開序幕,各大軍火商將獲得豐厚的利潤,賺個盤滿缽翻。可是,萊博爾德總統堅持推行和平發展的國家戰略,對諾曼帝國采取寬容忍讓的立場,這種政策路線有效阻止了聯邦和諾曼帝國進入惡性軍備競賽狀態。事實上,諾曼帝國近年來的國防軍備發展程度,遠沒有某些人宣稱的那樣‘咄咄逼人’,他們之所以制造這種錯誤的心理印象,只是為了讓聯邦政府加大軍備投入力度。”

“您所說的‘某些人’,要包括了格魯曼集團的某些人?”魏斯試探著問道。

胖副總裁對此表示默認。

魏斯沉默了。正如《資本論》引用的一句名言:“資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被絞死!”

如果戰爭能夠帶來百分之三百的利潤,那麽,某些利益集團必定會想盡辦法挑起一場戰爭,為此不惜犧牲數以萬計的無辜平民,甚至不惜斷送國家、民族的命運……

人性,便是這樣的貪婪可怕。

一言不發地走了十來分鐘,胖副總裁突然問魏斯:“你了解我們在阿爾薩聯邦州的CZ廠區嗎?”

魏斯搖頭。

胖副總裁瞥了眼走在前面的兩位,湊到魏斯耳邊:“它是格魯曼集團旗下規模最大的三大槍械工廠之一,那裏有三條流水式生產線,每一條都是按照年產5萬支步槍的標準建造的。也就是說,光是CZ廠區,滿產就能制造15萬支步槍,若是采用戰時應急措施,在原料供應充足的情況下,甚至可以達到年產18萬支步槍……要知道阿爾斯特自由聯邦自上一場戰爭結束以來,20年間總共也就訂購了60萬支步槍。當然了,在那場戰爭持續的6年時間裏,交戰各方總共制造了3000多萬支步槍,產量最高的諾曼帝國皇家兵工廠,每年要制造近百萬支步槍,它規模最大的威廉廠區,年產量超過40萬支步槍。跟它比起來,我們的產量並不高。”

想到升級改造前的克倫伯·海森家族槍坊,每年充其量能夠制造3000支步槍,魏斯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在現代工業的巨輪面前,傳統工業猶如一艘木制帆船,兩者完全沒有可比性。

“可是,軍工企業的生產能力,不是都在軍備部門登記備案了麽?”

“對,我們確實進行了登記——在軍備部門的備案資料中,格魯曼集團的設計年產量是步槍40萬支、子彈2億發,火炮8000門、炮彈600萬發。”胖副總裁道。

“所以?”

“所以,我們隱瞞了一部分產能,為的是在必要的時候進行‘超量生產’。你……明白我的意思麽?”

“有些明白,但又不完全明白。”魏斯道。

“這是軍工企業常用的策略之一。”胖副總裁解釋道,“比如說,今年軍備部門給我們的生產配給額是39萬支步槍,而我們的實際產能是45萬支步槍,那麽除了完成軍備部門的任務之外,我們還有6萬支步槍可供外銷——除了軍備部門批準外銷的1萬支步槍,余下5萬支將以庫存品或零部件組裝、舊槍維修的名義出售,從而賺取額外的利潤。通常情況下,外銷步槍的利潤率比軍備部門采購高出50%,甚至是100%!”

聽了這番解釋,魏斯總算搞清楚了這裏面的一些內幕。他低語道:“這麽說來……少校之前給你的槍械編號,有可能就是這類未在軍備部門登記備案的步槍?”

“我猜想……是的,應該就是這種情況。它們很可能經由軍火掮客轉售給了諾曼帝國,因為數量不多,所以從未引起過外界的注意。”

魏斯想了嚇死你個:“如果查實了是這種情況,會有什麽後果?對格魯曼集團的巨額罰款,還是對高層負責人進行法庭審判?”

“都有可能,但也許都不是。”胖副總裁答道,“這要看他們的真實意圖是什麽。如果抓到了我們的把柄,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迫使我們按照他們的意願行事,譬如說……加入他們的陣營,支持他們的政見,以隱秘的方式向他們提供資金,又或者……他們會提出我們意想不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