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第2/4頁)

七皇子捐了二十萬兩,就啥事沒有又能接著掙他的錢,反而是越王稀裏糊塗倒了黴。

匆匆趕來為越王求情的賢妃也慘,給兒子求情不成功,還遭到燕王的打擊報復,燕王以她來得太快為由暗示她在禦前有人,這都是猜測沒真憑實據的皇上也信,回頭就撤了賢妃封號。

賢妃那可是皇上的枕邊人,給皇上生兒育女的,到頭來比不上個燕王。

她比不上燕王就算了,她兒子也沒比過燕王世子。

越王好好解釋了,結果是跪出去。燕王世子叭叭瞎說了一通,皇上覺得有道理,很隨便的采納了他的提議。

真要命了,他們父子兩個到底給皇上下了什麽蠱呢?!

就因為是親兄弟,就因為燕王當初舍命相救,他說什麽皇上都聽?

這回之後,有人再次提醒自己,除非逼不得已絕不要同燕王對上,他太可怕。還有人深感憂慮,覺得皇上給燕王的信任是不是太多了一點。

越王的母族緊急商議對策來著。

就連太子都去到坤寧宮找他母後,太子想不明白:“以前燕王膝下空虛,父皇深懷愧疚處處護他,可如今燕王有了親骨肉,按說父皇心裏對他的愧疚會逐漸減少到甚至沒有,同時態度也該有所變化,結果同兒臣預想的截然不同。父皇對燕王的態度沒變,甚至愛屋及烏寵上了盛士洲。”

太子也不是不滿,他是不懂,想著母後在父皇身邊的時日很長,沒準知道因由。

親兒子來問,皇後便說了說自己的想法。

“身居高位的人輕易是不會表態的,好似本宮,許多時候都是聽妃嬪們說,她們說得在理,就那麽辦,這樣可以隱下我的想法。都覺得皇上偏寵燕王,讓本宮說,偏寵是有,沒到你們以為的那種地步。皇上是個將家與國分得清楚的人,家裏的事,一直是隨性來,是國家大事件件都要經過深思熟慮,皇上常說照燕王的意思辦,不是偏信,而是燕王說的話做的事合他心意,本宮這麽說,太子你明白了?”

太子想了很久,問:“母後的意思是,父皇不是為燕王削了賢妃,而是本來就對賢妃不滿意了?”

“是徐妃,不是賢妃。”

“說習慣了一時改不過來,父皇果真是一早就對徐妃有看法?”

“未必是一早,也可能就是最近一年的事,瑜哥兒去了以後她辦了好幾件蠢事,尤其是前段時間在宮裏散布那些,可能使得其反了。”

太子想得到的皇後能想不到?

燕王有了兒子之後,皇上對他的手足之情還在,愧疚逐漸沒有了。

之前宮裏傳那些話的時候,皇後也以為皇上跟燕王之間可能要生罅隙,當皇上的要說沒疑心病是不可能的。這次的事卻讓皇後重新進行了思考,那個傳言可能引來兩方面的猜疑,首先是對燕王的,但只要燕王能取得信任,傳那些話的就會進入皇上視野。

道理很簡單,既然兄弟沒問題,那就是有人想挑撥離間。

皇後掌管整個後宮,哪怕這些年手段溫和,該知道的她還是知道。

那些話是徐妃傳的,皇上對她起了疑心,加上越王在知道七皇子做那個之後卻不上報,而是私下去同七皇子接觸,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犯了忌諱,這對母子都沒做好事,會遭殃是自然而然的。

燕王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什麽?

是在皇上想收拾人的時候給他找了個說得過去的理由,使得整件事變得順理成章,僅此而已。

經皇後提點,太子隨後想通關節,想通了之後,他背後生出涼意。

皇後還是老樣子:“太子你記住了,永遠不要小看你父皇,能登上大位的人沒一個是簡單的。”皇上只是習慣將很多棘手的事交給燕王去辦,並不是說他辦不了,而是當皇帝的有時需要和稀泥,這樣便於統治。

太子問皇後,他舉發老七搞那個,沒問題嗎?

“有什麽問題?你父皇以前也當過太子,他當太子的時候一樣會防備兄弟。你當然可以有一些私心,只要別打錯主意。”

多說了幾句,皇後有些乏了,讓太子沒事就回去吧。

太子退出去那會兒還在慶幸,他母後睿智又很懂父皇,這些年提點他太多。慶幸之余,他深深同情了老三,徐妃走出來挺像那回事的,結果也是個只想其一不想其二的蠢人。本來老七做那個生意,老三跟他走得近,頂多讓父皇稍有疑慮,偏偏徐妃找人傳了那些話,兩相結合,讓父皇覺得老三就是狼子野心,他不光想登位,可能等不及這就想上去。

當皇帝的可以容忍兒子們爭來鬥去,卻不能接受有人早早盯上他那把椅子。

人呢生出猜疑心容易,要打消卻是千難萬難的,太子過來時候還是滿腹疑惑,離開卻一身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