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二更(第2/2頁)

大靖朝的兵力強壯,四周又沒有什麽能夠威脅得到的國家,關鍵是這些武將,上戰場打仗或許可以,但是上朝堂,尤其是轄制一個部門,就太不合適了。

父皇一直都不滿兵部做事的效率,練兵、打仗是武將的事,但是具體的管理和安排,還是文臣更合適。

依照父皇的推測,幾十年內,邊疆怕是都不會有大的戰亂,趁著這個機會,也要把開國時立下的規矩改一改。

不管是兵部,還是軍隊,都不能再是武將的一言堂,文臣不單單是要在其中分得一席之地,甚至在練兵和打仗之外的事情上都要占主導地位。

文臣和武將的圈子都是排外的,父皇之所以把魏大人掉進兵部,一來確實是存了歷練魏大人的想法,二來也是因為魏大人的身份,三元及第的狀元郎,如假包換的文人和文臣,但同時也是劉唐將軍的女婿。

劉家在武將當中的地位舉重若輕,魏時去兵部當差肯定是不會被為難的,只要打開一個缺口,有一個文臣能夠在兵部裏頭說得上話,擠進核心的圈子裏頭,後續就沒那麽困難了。

這些心思不足為外人道也,也就是一國之君能跟儲君說一說。

不過一切都是在變化的,如果真要出海的話,還是要用武將,也不知道父皇會不會把對兵部和軍隊的改革延後。

魏時當然無法知道天家父子的心思,所占的高度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就不同。

魏時除了想賺些銀子養家糊口之外,所求的不過是無愧於心,既要對得起身上的這身官服,也要對得起自個兒的良心。

這並不能算是無欲無求的聖人,但跟大多數人比起來,也確實是淡泊了些,這大概也是他對太子的態度一直都很自然的原因之一吧,既然無所求,也就不會糾結太多。

太子喜歡聽魏大人各種各樣的奇思妙想,魏時呢,也確實願意把自己的想法拿出來,他做不到的事情,太子可以做到,兩個人相處起來感覺也確實舒服暢快。

因此,在回京的路上,兩個人不是騎馬以錯開一個馬頭的距離並行,就是坐在同一輛馬車上,暢所欲言,從救災抗旱談到海外世界,從造船技術聊到工匠待遇……

較之兢兢業業但是存在感不高的大皇子,魏時反倒更像是太子的兄弟。

不過,魏時之所以敢同太子來往的這麽親近,一方面,確實是受到了太子人格魅力的影響,那更重要的還是大皇子和三皇子的態度,兩個皇位最強有力的競爭者,竟然都這麽佛系。

這說明太子的地位還是比較穩固的,而且當今總共就六個皇子,除去一個太子之外,再加上兩個不爭的,這就已經占了一半了,剩下的三位皇子真的是沒什麽優勢可言。

二皇子出身太低,四皇子聽說是個愛讀書的,跟酷愛算學的三皇子不同,這位喜歡詩詞,民間都有幾首四皇子的詩詞流傳在外,人家那真真是富貴詩書堆養出來的靈氣。

六皇子年紀最小,跟太子差了整整十歲,等到加冠之年,還有十一年呢,說句不太好聽的話,十一年後誰當皇帝還不一定呢。

去掉這個,再去掉那個,也沒哪個人跟太子爭位了,這國之儲君的位置還是挺穩當的。

隱患不斷的減小,魏時這個愛惜小命、珍惜時間的俗人,也就不再避著太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