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第3/3頁)

宋師竹每到一地便有記載物價的習慣。從豐華縣到瓊州府,再到京城,三地物價她全都詳實記錄在冊上。封恒昨夜翻過之後便記在心裏,今日就用上了。

想要朝廷重視商道,肯定要讓人看出這裏頭的利益,封恒在文章裏面也列出許多物價比較。

“京米八百文,京錦三兩銀,而至北地,翻倍不止矣,至關外,富民願以五馬換錦,一羊換米。”

一匹馬在京城最少也要二十兩銀子才能買到,一只羊也要八兩銀子,從這些數字中,貨物在南北流通中身價輩漲的過程清晰可見。

封恒默寫的時候及其專心,就連宋師竹蔫了下來也沒有發現。

凡事都有兩面,昨夜聽妻子說嶽父最終沒有實行這個法子後,封恒便一直琢磨這其中的利弊,便利之處當然是能夠幫扶民財,可弊端也甚多。

接下來,他把商道改革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內販運貿易,另一部分是對外貿易。

由衙門牽頭實現南北販運,這個主意雖然有可行的部分,可控制不住也有許多壞處。比如百姓掙錢後,只要官府不改變征稅方式,百姓負擔便會一直加重。羊毛出在羊身上,想讓便民惠民之法,不淪為擾民害民之舉,其實還得回到原來的問題,就是吏治。

這一點封恒也提了幾句,李先生到後期一直著重培養他的就是實踐能力,封恒這方面的積累並不算少。

再者,對外貿易比如邊境交易,封恒覺得朝廷確實有必要插一腳,比如糧食馬匹等戰略資源,便不能隨意放任民間交換。

這一部分,便是從國家安全角度出發。朝廷原先便有邊境互市,可涉及到稅收問題談不攏,二十幾年前便已經關上了。這一回封恒重提,還用算學的法子,為各項商品價格計算出一個可行的稅率。

總體而言,他覺得自己這一篇文章寫得還算不錯,就是不知道宋師竹為什麽一驚一乍的。

他寫完之後,李玉隱和宋二郎也接連停筆,三人傳閱完自己的文章,宋二郎的策論寫的是民利工程建設,宋文朔先前在衡州府任職時負責的就是這一塊的,宋二郎也算是近水樓台,李玉隱的寫得中規中矩,雖無錯處,卻也算不得出彩。

宋師竹看完這篇文章後,才呼出一口氣,她今日一直心不在焉的,就是擔心她昨夜說得太過確定,害得封恒考砸了,幸好封恒沒有完全照搬,懂得去粗取精。

這三篇策論當夜在宋文朔面前過了一遍,得到了相似評價後,第二日封恒便帶到李家請李先生點評。

李先生看完其他兩人的文章之後,便指著封恒的那篇道:“觀點倒是不錯。你平日一直便有些激進,老夫還真怕你一時收不住。”

其實重商之策其實算不得耳目一新,李望宗這些年看過不少文章,其中也有不少商賈家的讀書子弟提及這個觀點,可封恒整篇文章的重點不是鼓勵商賈經商,而是由衙門牽頭管制,說得都是朝廷之法,這便與他人區分開了。

李望宗摸了摸胡子,心裏少不得生出歡喜。自來殿試文章,考較的都是學子的綜合學習能力,封恒這篇文章裏極有概括分析,也有實際數據,更涉及到算學之法,文章挑的角度也是倆不得罪,就算李先生自己寫這個題目,筆下出來的文章也不可能更好了。

高玉珩看完閱卷官送來的前十名考卷後,也是這般覺得的。

禦書房裏點著幾個大蠟燭,裏外站著的太監全都屏息凈氣,生怕擾了皇上的思路。

一整個晚上的時間,高玉珩已經把禦案上十份考卷都看完了,在這其中只找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心裏不是不遺憾。為著如此,他還特地讓人把李玉隱的卷子也翻出來,可惜文章如何,一目了然。

他搖了搖頭,只覺得十分可惜。他原本還想譜一出君臣相交微時的佳話,這一回看來只能成就師兄弟相輔相成的傳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