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再度聯手(第2/3頁)

比如趙少東現在就接下來了家族的財務公司,在資金借貸方面具有相當的潛力。這些業務原本大部分是針對家族的公司在做周邊服務的,現在拉進來成為聯盟之一合適嗎?

柳若依腦海中快速閃現出多種念頭,最終覺得現在自己還沒有到需要被趙家和李家聯手吞並的程度,不過是正好應了現階段趙家和李家已經在觀察和試探她了。

這一次投行業務的合作,柳若依念頭閃過,感覺不用擔心太多,只要在股權可以控制決策權的情況下,趙家和李家要來分一杯羹,柳若依也樂見其成。

只不過這個局面在趙家和李家注入自己的投行業務後,會不會想打破控制權的變化,現在還真說不清楚。

但是現在永祥銀行的控制權在柳若依的手中,趙家和李家就算有點自己的小算盤,恐怕也沒有什麽辦法翻出什麽花樣。

只不過柳若依比較奇怪的事,這倆個大少究竟花費了多大的功夫,才能說服家裏將這塊業務交給他們來打理--目前的柳若依雖然聲名在外,但是在趙家和李家當家人眼裏仍然沒有多大的份量。

這倆家同柳若依的合作,自然只有這倆個二代的意願在推動。

李二少現在都對柳若依有這麽強的信心,這自然是趙少東將柳若依基石投資的期貨投機部分成果泄露給李二少。

如果說在當初李二少剛剛知道柳若依準備進軍石油期貨的時候,還懷著好意勸告柳若依小心謹慎,如今結果出來,證明大家在市場預期看法方面同柳若依相去甚遠,李二少是看結果的人,對於現在柳若依在石油期貨市場的成績絕不會視而不見。

李家投行業務,大約是300多億總資產盤子,其中包括了幾只家族性信托基金,占據了200多億資產,主要投資債券和指數ETF基金一類,對於風險控制很嚴格,收益方面參照的是銀行長期存款利率和恒指綜合收益率。

另外100來億資產是以股市和期市為投資標的的高風險高收益理財,相對來說這才是未來柳若依可以投入操作的資金。

而趙家投行業務規模就小很多,總資產不足100億港幣,其中同樣以家族信托基金為主,大概占據了六成以上,剩下的30多億較為靈活的投資資產,已經被趙少東投入到了極光創投和基石投資旗下的期貨基金中。

這倆家的資金量同永祥銀行的總資產相比,投資的比重大,而永祥銀行資產中大多數是公司和個人的存款為主,真正可以動用來進行投資的資金卻遠遠不如。

所以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將李家和趙家的投行業務收編到永祥銀行,正好是互補性非常強的一次融合。

而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次合作,未來可以將李家和趙家的一部分家族生意的資金往來通過永祥銀行進行。

盡管他們倆家現在都有自己的銀行渠道,主要的銀行業務不會因為這件事進行變化,但是只要有一部分轉移到永祥銀行,對於這家知名度很低小型銀行,在未來銀行業務這塊不無小補。

有了這種共贏的基礎,接下來的談判就非常容易了,經過核算倆家投行業務的收益和潛力,李家和趙家的投行業務打包後,由永祥銀行增發10億港幣的定增新股進行收購。

這次增發過後,柳若依在永祥銀行的股份雖然被稀釋失去了百分之五十一的絕對控制權,但是手裏的股份加起來仍然是永祥銀行最大的股東,占據百分之四十多。

而李家和趙家的股份加起來現在都不到百分之三十,柳若依如果發現股市上出現異常搶先下手的話,完全可以扼殺所有對永祥銀行的任何圖謀。

柳若依同李二少和趙大少計議完這事後,雙方商定接下來就按照這個大思路去操作,永祥銀行是上市公司,一系列的程序還是要按規定的步驟去走,估計到年底能夠完成這些合並工作就不錯了。

按照趙家和李家投行業務現在的年收入來說,合計大概能夠有4億港幣的利潤,定價10億港幣定增收購,溢價2.5倍市盈率,相對來說這個估值不算高,當然這倆家運作公司的固定資產部分很少,畢竟是投行業務,最大的資產就是手裏的資金和人才。

加上有趙家和李家這倆大家族名聲加成,估計這個消息公布出去以後,對於永祥銀行的股價是一個利好消息。

只不過這三人計議確定後,在公開公布合作消息之前卻不能在市場上進行股票收購了,否則按照香江股市規定,這就是違法行為了。

正常的流程是在公布這個重大消息之前,柳若依要去聯交所提交永祥銀行的停牌申請,等待審批下來後,公布這個消息後,才能申請解除停牌重新交易。

正是因為看好定增後具有極強的上升空間,趙大少和李二少才在估值方面沒有過分糾纏,按照未來永祥銀行的發展規劃來看,這部分股票翻一番都是少的,有著這種前景,加上他們事先各自吃進了將近百分之十,等於在這筆生意上一下子就有機會賺二十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