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第2/2頁)

她可能嫁給很多人,唯獨不可能嫁給顧藏舟。

拋開肅王府與國公府,顧藏舟待她很好,也幫過她很多,她欠著他。但他是公府嫡長孫,肩上挑著家族的興衰重擔,凡事都須顧全大局,身不由己。他的婚事牽系著家族的前程,不容半點任性。

顧藏舟想娶她,須先說服身為國公爺和國丈的祖父,可顧公爺怎麽可能點頭?今時今日,他還能忍耐顧藏舟無傷大雅的小動作,但若顧藏舟為她做出不利於公府的事,顧家舍不得動孫子,還不能動她嗎?更何況,陳文毅的死很可能是肅王的手筆。

可這些話青姈沒法跟顧藏舟說。

即便說了,此刻的他也聽不進去。

身在公府,見慣了宮廷高門的做派,他肯定比她更清楚這些道理,只是拗著性子不肯死心。但往往,世事會跟溫水裏煮死青蛙一樣,推著人一步步前行,最終讓他死心、認命,或早或晚而已。

就像他前世最終娶了高門之女,夫妻舉案齊眉,兒女繞膝承歡。

而她臨死時記在心裏的,也是戴庭安。

青姈坐在榻上,拿被褥蒙住了頭臉,埋首在昏暗裏,直到徐嬤嬤走進來輕輕將她抱住。

……

青姈不知道顧藏舟是何時走的,反正徐嬤嬤星夜去栓門時,外面街巷空靜。

青姈吃完飯,如常梳洗睡覺。

此後的幾日間,她的腦袋又漸漸被戴庭安占據。

她趁著空閑的時候,細細回想那件電光火石般竄入腦海的舊事。

是在元和十六年——也就是明年的春天,青姈去寺裏上香,聽見一群官家夫人在茶院裏圍著議論京城裏新近的種種傳聞。她原本沒打算聽,直到聽見有人提起陳文毅三個字,忙尋了個茶座,側耳細聽。

那群夫人議論的是薛玉。

說他攀附高官,取了蘇家的女兒,仗著蘇家的照顧才得以提拔當官,卻在外養著外室孽子。為了攀上肅王的關系,薛玉不惜拿死去的兵部尚書陳文毅做文章,在朝堂上用奸詐陰險的詭計攪弄風雨。

如今他後院起火,被自家夫人和離後反手打了一榔頭,奪去官職流放京外,也是活該。

青姈聽見事涉繼父,便找顧藏舟打聽詳細。

顧藏舟很快就打聽了原委。

原來是薛玉為向肅王表忠心,借大理寺重核陳文毅舊案的由頭,要走了兩個刑部從宿州捉來的要犯,從中興風作浪、串供設套,不止推卸了肅王勾結武將的罪名,還反咬梁相誣陷皇子。

結果薛玉後院起火,養的外室被正室蘇染冬察覺。

那蘇染冬卻不是好欺負的。

除了父親曾任工部侍郎外,她的外祖父鄭公是拿著封地的伯爺,外祖母是當年戰功赫赫的柱國大將軍的獨女,手裏一支鐵杖是太.祖皇帝親賜,連元和帝都得給幾分面子。鄭家雖距京城有千裏之遙,雖不插手京城之事,卻是家資雄厚,時常照拂外孫女。

蘇染冬性情剛烈,哪會吃這虧?

盛怒之下,她一直訴狀遞到京兆尹,要與薛玉和離。被背叛的女人由愛生怒,不止劃清跟前夫的界限,還抖露出薛玉為肅王做走狗等許多事,鬧出不小的動靜。

薛玉因此被重懲,蘇染冬飄然回鄉。

被兒子蒙蔽的元和帝大怒之下命刑部嚴查案情,肅王也因此受責。

查案的擔子似乎是落在戴庭安頭上的,他遇刺重傷也是在那之後的半個月,若青姈猜得沒錯,應該是被侯府的人借機陰了。而戴庭安重病後,銅墻鐵壁裂出縫隙,皇太孫的身份稍有泄露,哪怕只是疑影,也足以給侯府招致滅頂之災。

戴庭安縱東山再起,也白吃了近十年的苦,折損兵將無數。

若是這次她能夠出點力氣,幫他避過那場大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