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黃巾(第2/2頁)

這個時候,前方和黃巾軍接戰的部隊也陸續回來了。戰損竟然達到了驚人的兩成。

“敵人雖然裝備簡陋,但人數眾多又悍不畏死。”傷員們匯報道。

皇甫嵩望著雖然有些淩亂但依舊老實撤回營地的黃巾軍嘆息一聲:“波才領著一群亂民卻進退有度,這人不可輕視。且敵眾我寡,此戰艱難了。”

部隊中的好戰分子剛剛都去撞了個頭破血流,這時也就沒人吱聲,全指望皇甫嵩拿主意。還是曹操一拱手,開口道:“黃巾人數眾多,想必耗糧巨大。我看他們營寨中生火造飯,不像是有節制的模樣。潁川連年遭災府庫空虛,即便是搶了郡城糧倉,又能吃到幾時?且附近的農夫都被裹挾,田地無人耕種,今年也不可能有收成了。若是長期對峙,等到了秋冬季節黃巾饑寒交迫軍心渙散,就可以一擊擊潰。”

皇甫嵩贊許地朝曹操點頭:“強攻不下,不若堅守。”

曹操受到了鼓勵更加高興:“我願意率領一軍偷襲黃巾糧草。”

皇甫嵩擺擺手:“暫時先修堅城駐守。”自家的糧草先藏好了,才能說搶對面的糧草。皇甫嵩帶領眾將在燈火下展開輿圖,曹操幫忙將周圍已經殘破的縣城一一排除,最後選定的地點,是長社。

夜色中,漢軍開始轉移。黃巾軍大多是吃不好的農民,患夜盲症的比例很高,夜晚只能在營中防守。而作為中央精銳,漢軍的夥食狀況就要好不少,趁夜行軍也能撐得住。

四萬人馬無法一個晚上轉移完,就分了三個晚上。白天的時候營帳不拆,灶火不減,守營衛士朝對面叫囂不止,造成一種大軍還在的假象。其實先頭部隊已經轉移到了長社,開始砍樹修築防禦工事了。

第三晚殿後的,就是曹操率領的騎兵。皇甫嵩帶著親衛騎馬,混在隊伍中。

“將軍何必親身犯險?”從營地離開半個時辰,火把的光都看不見了,曹操才取出咬在嘴裏的長木棍,開口說話,“將軍昨日就該走的。”

皇甫嵩顯得很輕松,拍拍涼州系小兄弟的肩膀:“孟德盡職我是知道的。但我作為主將,怎麽能拋下糧草先行呢?”

曹操猶自憤憤,小聲嘀咕:“您就是當我還是然明公帳下的小孩呢!”皇甫嵩目光漂移,行軍途中又不能尬笑“哈哈哈”,只能找了個話題來轉移曹操的注意力:“我記得孟德老家就是在豫州。”

此時的騎兵部隊行走在荒蕪的田野上,官道早就看不出痕跡了,只有前方的一條河流在月光下反射出粼粼的波紋。臨河本該是良田,但地上除了瘋長的雜草,就是不知道腐爛了多久的骸骨。馬蹄一踩肋骨就碎了,只留下一個雪白的骷髏,被某匹軍馬一蹄子踢開。

“伯祖父曾經在潁川為太守。”曹操壓著聲音說,語氣中掃不開的沉重,“我和二弟幼時來此求學。彼時的潁川欣欣向榮,潁水兩岸私學昌盛,行舟吟唱踏青焚香,當真文雅之地……”

轉移話題似乎轉移到了一個更糟糕的方向。皇甫嵩嘆氣:“待到掃平蛾賊……”說著他就停住了,就算是黃巾滅了,想要讓潁川恢復當年的繁榮,又豈是容易的?不說依舊掌握大權的宦官集團,就連皇帝自己,身負重傷了還不肯松口黨錮之事。或者說,正因為身受重傷皇帝才拒絕解除黨錮。他對黨人的忌憚是如此之深,以至於不敢將一個黨人環顧的局面留給未成年的新帝。

最後皇甫嵩只能說:“蛾賊可恨。”

曹操點頭:“蛾賊可恨。”

似乎只要沒有了蛾賊,天下就能太平似的。但他們都知道,這是一個偽命題。

六月中旬,皇甫嵩部大軍轉移到長社,修築堅城和潁川黃巾對峙。他們屯了足夠的糧食被服,打算一直堅持到冬季,再去打缺衣少食的黃巾軍。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七月的某一天刮起了大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