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新局面(第2/3頁)

曹操不語,低頭沉思。

“如意也勸勸你阿兄。”

阿生將手放在膝蓋上:“父親的意思是,太學能夠幫助你打入士人的群體中。本朝與先秦不同,士人自成一體,鄙薄武人和宦官的風氣日漸興起。父親所言,與其說是要不要入太學,不如說是阿兄要不要朝士族靠攏。”

阿生用另一個角度一說,曹操就決定好了:“人才、權勢盡在士族,怎麽能夠假裝他們不存在呢?等到將軍到了,我就去詢問將軍的意見。”

曹嵩捋著胡子,笑了,轉頭又跟阿生討要清茶。阿生於是重啟一壺開水,準備作泡茶用。

“我這次回來,還想跟父親詢問朝中的動向。”等水開的時候,曹操主動開口,“將軍遠在邊塞多年,消息滯後。我希望能夠幫上將軍的忙。”

雖然顏值有差異,但就關心政治局勢這一點上雙胞胎簡直高度同步。也不知道是遺傳因素,還是從小曹騰熏陶的。

“讓如意跟你說,我聽著。”曹嵩甩包袱。笑話,萬一說錯了,他這個當爹的不要面子的啊。

“那我開始了。”曹生松松腿,借著寬大下裳的掩護換了個舒服些的坐姿,“若是我有說得不對的地方,父親糾正我。”

如今新帝登基,風頭最盛的無疑是竇太後和竇武竇大將軍。先帝無子,鄧猛被廢後誰當後宮主人曾經引發過爭論。最後是如今的竇太後憑借家世,擊敗了被先帝寵愛的田貴人等登臨鳳座。

以陳蕃為代表的士人們將竇妙推上皇後的寶座,竇家自然投桃報李。竇武的一番進諫,結束了震驚全國的第一次黨錮之禍,當然,這事更可能是本來就想適可而止的桓帝在臨死前順著竇武的台階下了。竇氏外戚帶領著黨人轟轟烈烈地重回中央,聲望自然不用說。

五月日食,又以天災的名義殺了管霸和蘇康這兩個宦官中的大貪官。什麽時候士人殺宦官這麽容易過了?感覺簡直是王朝要中興了啊有沒有!總之大家都非常快樂,即便是日食饑荒和瘟疫還沒有解決,但大家覺得,只要能夠把奸邪的小人都弄死,上天就不會生氣了。

小皇帝是原本的解瀆亭侯的庶子,小小年紀爹娘死了,因為沒有嫡出的兄弟,又小小年紀繼承了侯爵。年紀小、沒見識、沒聲望、沒母族,各方面來說都比較符合好控制這一條。畢竟,小皇帝的生母董夫人出身低,放在開國大世家竇氏眼裏就跟個洗腳丫頭似的。不用考慮這位鄉下來的董夫人,那宮裏宮外自然是該由竇太後大將軍做主。

偏偏,因為桓帝時遺留下來的制度,曹節、王甫這些宦官還在宮裏掌控著詔令發布的大權。

這不成。

士人們的胃口已經被剛剛殺死兩名大宦官的勝利給養大了。他們計劃著將所有的主事宦官統統殺光。皇帝身邊,只要留下唯唯諾諾的奴才就夠了,不需要懂政治鬥爭的宦官。政治什麽的,是我們這些為國盡忠的士人的工作啊。

“我覺著很有趣。”阿生說,“從前梁冀在的時候,是宦官依附外戚。哪怕是再往前的和帝鄧皇後、安帝閻皇後、章帝竇皇後,都和宦官共同輔佐幼主,雖然有些小過失,但一直穩妥。如今的外戚卻視宦官為仇人,阿兄覺得這是為什麽呢?”

“這是黨錮的遺害。”曹操長期跟阿生通信,看待問題的視角越來越接近現代人的客觀,“我朝的外戚,其實都是世家,無可避免地被輿論所裹挾。士人不再以背德違法為理由殺宦官,而是為了殺宦官而殺宦官。事態已經失控了,宦官們不會坐以待斃的,就連原本遵紀守法的內侍都會奮起反擊。”

“阿兄這樣的話,到外面說,大概會被人指責的。”

曹操翻了個白眼:“我自然知道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想融入士人的團體,跟著一起罵宦官吹捧大將軍就是了。只是我現在還想要點底線。”

“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阿兄想要名望,與其在士族得勢時跟著痛打落水狗,不如等到他們被宦官反擊時保護無辜的婦孺。只是這樣一來要冒些風險,到時候還要父親代為周轉。”

曹嵩和曹操對視一眼:“如意都安排好了,我們在高榻上安臥就行了。”

“莫要說笑,朝堂是多復雜的東西,我見識短淺不過是給父兄一點參考罷了。且張然明公如何抉擇,也會大大影響阿兄的前程,稍有不慎就是滿盤皆輸。再有,我疑惑大將軍的用心。”

曹嵩愣了愣:“竇武當世名臣,以清廉奉公著稱,約束子弟,施舍貧民,施恩黨人,在經史上也很有才華,弟子眾多……”

“他既然治經史,又怎麽會不知道外戚的保皇黨性質呢?”

“什麽黨?”

這又是後世的觀點了,但到了如今這個歲數,阿生已經可以拿出來跟父兄說了:“宦官依附皇權而存在,而士族是制衡皇權的,這都沒有疑義。而同時具備保皇黨和貴族派屬性的就是外戚。按照本朝一開始的幾任外戚的經歷來看,原本屬於世家的家族,一旦成為外戚,就自動轉化為保皇黨,追求中央集權和皇權的強化,自然而然就站到了其他世家的對立面。最後當外戚被長大的皇帝和新一代的宦官聯手鏟除的時候,其他的世家反而會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