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靠山吃山(第2/2頁)

鄉學、縣學學官,巴結縣官都來不及,反正又不是自己掏荷包。

至於下頭學生,雖說窮文富武,可當真窮到極處了,哪裏能讀得起書?咬咬牙,攢一攢,一年一二部書買回去堆放,還不至於傷筋動骨。

雖是肯定要罵將幾句,不過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難道還能鬧出事情來?

只是這書鋪就不一樣了,上頭壓下來書冊數目,不但要放在顯眼處,叫官差們曉得自己已經竭力促賣,若是將來賣得不好,還要自己捏著鼻子認買了堆在庫房裏生灰。

她一時忍不住道:“既是衙門印的,即便不能細心校正文字,買個好些的印版也不行麽?畢竟是縣官政績,做得如此難看,也太眼淺了吧?”

一面說著,她忍不住就盤算起來,道:“若是交由我來做,選個好校本,請一位大儒來做序,挑上好的紙墨,悉心裝幀好了,拿出去一二十本送與知名文士,叫他們寫詩作文贊頌一番,只要運作得宜,哪裏要強令下頭人來買,怕是要被搶破頭呢!”

她越說越覺得可行,卻又越說越覺得可惜,道:“這樣的好事,又能得錢,又能在文人中得名,還能在考功簿中記上一筆,竟是白白放過,咱們這位彭知縣,難道是不喜歡升官麽?”

校正經義詩文,少說須要伏案治學一二十年的功底,公使庫中多是小官小吏,自然沒這本事。

可小官小吏做不到,知縣做得到啊!

能當到知一縣的親民官,怎麽也得是苦讀多年的兩榜進士出身,便是此時宦海浮沉已久,做學問比不上從前,可是對十三經這樣基本的經義,又哪裏可能忘記。

縱使不記得內容,當年學的是哪一個書坊刻本,哪一位大儒的校注,總能想起來一二吧?

她這一陣子看那裴繼安書架上的書,其中一本《守課令》說的就是本朝考功之法,縣官要三年一考,其中極要緊的一項考核便是“興學校教化”。

印書刊文,自然是算作縣官為轄內百姓教化所為,將來能入考功的,做得好了,能在考功紙上寫個上百言呢!關乎升遷官途的事情,怎麽能這樣不上心!

想到這一處,沈念禾簡直可惜得心都要滴血了。

彭知縣,您到底會不會做官,若是不會,放著讓我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