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先皇後之死(第2/2頁)

她忍不住發抖,忙坐下來,雙手抱臂,讓自己別想太多。

太後匆匆打發了來請安的人,回到後殿,見到的就是孫女這一副大受驚嚇的樣子,她忙打發了宮人,自己走上前,先喚一聲:“京華?”

許京華回神,看向太後,太後這才到她身邊坐下,攬住了說:“別怕,你先告訴祖母,怎麽想起問這事的?”

“就是想起當初,您和我說的時候,只說先皇後在李家謀反後不久就死了,但沒說是怎麽死的……”

“不能和祖母說實話嗎?”

太後雖上了年紀,眼睛卻沒渾濁,看著許京華的時候,眼中還閃著柔和的光。

許京華定定神,斟酌著說:“我是覺得,大殿下的心事,可能同他母後有關……他那時找到我,見我因為我爹去世而難過,想起先皇後,還說我比他強……”

她因為答應過劉琰,不敢多說,只能盡量揀不會引起誤會的,再修飾一下說出來,“他說他不知道先皇後長什麽樣子、脾氣如何、又喜歡什麽……還跟著我吃了幾日素食,直到錢公公他們力勸才罷了。”

太後長嘆一聲:“我以前同你說過,琰兒的生母是位品行高貴的女子,當初要不是她及時示警,先帝恐怕不會那麽順利,就平定李家反叛。”

“是先皇後示警的嗎?”

“不錯,李式並沒有瞞著她,還許諾說,事成之後,就立琰兒為帝,讓她做太後。但是文君——閔烈皇後閨名叫做李文君,人如其名,是個才女——文君嫁進東宮雖然還不到兩年,卻已經明白,先帝是一位明君聖主,有心北伐,真正阻撓北伐、只顧私利的,恰恰是她的父兄。”

李文君從小熟讀經史,對於家國大義,自有一番見解,她見無法勸說父兄,為免釀成無法挽回的惡果,大義滅親,向先帝告發了父兄的陰謀。

“大義滅親,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可又有幾人,能承受自己導致家破人亡之痛?何況她當時只有十六七歲……”

許京華聽著都覺揪心,實在難以想象閔烈皇後當時心情。

“可惜當時我們都沒想到這些,李家在朝中實在勢大,先帝不敢相信旁人,很多事都交給了當時還是太子的皇上去做。皇上忙得一連多日不曾回過東宮,直到李式父子事敗伏誅,建康城的局面穩定下來,他才想起該回去看看文君,可惜……”

許京華驚得捂住嘴,滿臉都是不願相信。

“皇上見到閔烈皇後時,她已自盡身亡。”

眼淚不知不覺掉下來,許京華顧不上擦,追問道:“大殿下一直不知道嗎?”

“閔烈皇後留下遺書,求先帝對她告發父兄一事保密,又請我撫養琰兒,到他長大成人後,再告訴他這些。”

“他已經長大了啊!閔烈皇後這樣、這樣……”許京華想不出怎麽形容,幹脆說,“這樣的英雄,怎麽可以只說一句‘死了’就算?怎麽可以不讓大殿下知道呢?”

“別急,別急,”太後抽了絹帕給許京華擦臉,柔聲解釋,“這是閔烈皇後的遺願,她不願意琰兒因為她而痛苦,從小就背負那麽沉重的恩怨。我也同先帝和皇上商量過,先帝本來的意思,是想等琰兒定下婚事,再親自告訴他這些,誰知天不假年……”

先帝沒等到給劉琰定親,就病重去世,皇上繼位,面對的是千頭萬緒的朝堂,和百廢待興的國家,一時也沒顧上。

許京華不懂大人那些顧忌,只替劉琰感到委屈,“你們大人就是這樣,總拿我們小當借口,什麽都不跟我們說,非得等瞞不住了,才藏一半露一半地講出來!”

她自己隨便抹一把眼淚,側過頭去看著地面:“你們以為這樣是對我們好嗎?病重不說病重,快死了也說沒事,以為日子還有很長,一回頭人就沒了……”

不知不覺把自己心事說出來,許京華差點忍不住大哭,好在她還記著這是在說劉琰的母後,又轉回頭,含著眼淚對滿臉怔然的太後說:“如果是我,我娘死得那麽壯烈,你們十幾年卻只給我‘死了’兩個字,我會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