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燈市修羅場(第2/2頁)

給自己和阿圓每人買了一串舉著吃,比自家做得要差不少,沈韶光覺得。阿圓把沈韶光剩的半串也拿過去吃了,吃完給出相同的評價。

沈韶光回到庵門口,回頭對不遠處的柳豐微微一福算是道謝,便翩然閃進了門裏,阿圓卻對柳豐沒什麽好臉,“咣當”關上了大門。

其實沈韶光對這位柳郎君也有點沒脾氣了,就跟前世那些只每晚微信發“晚安”的男生似的,你們到底是想做啥捏?

七月十六晚上還有燈會,沈韶光卻懶得出去了,只在小店守著,給了阿圓幾個錢,讓她自己出去逛。

因時間緊,十六晚上店裏只準備了點玫瑰糖糕和艾窩窩。坊裏熟客見開著門,便來買,備得不多,很快就賣凈了。看著簸籮裏的銅錢,沈韶光覺得,果然還是賺錢更有樂趣一些。

過完了中元節,又下了一場連綿幾天的雨,天便有了秋意。

沈韶光磨刀霍霍,是時候開始“貼秋膘”計劃了。

自灌湯包子一炮打響,沈韶光便琢磨著再多增加些豬肉食品。

可能是魏晉以後,中原胡化得厲害,豬肉這種古老的肉食竟然式微起來,此時流行的是吃羊肉,當然牛肉也好——只是律令上對宰殺耕牛限制很多,然後便是各種魚。

作為豬肉的鐵粉,沈韶光覺得自己要擔負起振興豬肉菜的重任,然後便想起另一位有同樣念頭的豬肉粉蘇學士來——到宋的時候,豬肉猶“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呃,要不,就從東坡肉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