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目標與手段(第2/3頁)

又一個道:“殿下恩德寬仁,殿下既然此行尚有危險,我怎能舍殿下而去?”

“殿下,請你收留我們!”

“殿下……”

郭延錦俊美的臉上也露不忍,流下淚來,又去扶起一個個將士,說:“你們既不肯離去,他日孤也定不負你們!”

這兩百來人中自然也有劉寧的心腹之人,只為方便控制精銳軍隊,此時卻是不想跟著郭延錦的。但是這時大部分人是真心跟隨郭延錦的,將士們一起相處這麽久,這些內情內部的人都清楚。

當下有人指了出來,提議郭延錦殺了他們,但郭延錦此時正是懷柔之時,說:“說了不追究前事,孤不能言而無信。這些人要是也願意留下,孤一視同仁,若有立功,自當封賞;若是不願留下,任何人不得阻攔。”

如此,那些原來的劉寧的親信也不離去,忠義難兩全,劉寧已死,傷懷何用,此時只剩下盡忠的機會了。

郭延錦收編了這兩百精銳,趙清漪又讓人分了崔家莊弄來的大餅幹糧,大夥兒吃過之後,點齊人馬,再往南行。

郭延錦也不乘馬車了,而是騎馬,現在他手底下雖然只有三四百人,危機未除,郭延錦卻有些意氣風發。

此後一天倒是沒有遇上王繼仁的大部隊的人來追,倒是有人發現了幾批探子,且不細提。

一直到第二天,郭延錦這批人與奉令北來的建雄軍相會。

建雄軍有五千禁軍,大部隊調動也不是這麽容易的,趙清漪當天帝時,調那些神族天兵如臂使指,還有一世當過副總理,調的可是那支赫赫有名的人民軍隊。

她以己度人,時間估算錯誤,也是在當世缺乏實踐。

建雄軍節度使樊莫自然也有私心,但他與郭延錦一夥人會師之時,見太子殿下從容英豪,太子“殺出”太原時,還有這麽多的當地精銳將士投效忠心護駕,一點都不敢小看太子,反而事俸儲君十分恭謹。

建雄軍安營紮寨,郭延錦入駐帥帳。

郭延錦這回才安心提了河東道布政使劉濟棠來審問,此時樊莫還不在場,倒是高元海成了汙點證人,把他所知的事都交代出來。

劉濟棠一路看到太子的手段,知道大勢已去,終於招認了在任上勾結地方、勾連信王勢力的事來。

雖說朝廷明令武將不得幹預地方,但是王家在河東一帶經營日久,手中有兵,自然是不可小覷的勢力。

他們不但私征皇糧,貪墨河工銀、賑災銀,分攤加派之事也不少,從布政使到知府、知州、知縣,沒有幾個幹凈,只有情節輕重不一的。

趙清漪花了兩天時間,根據高元海以及投降的一些河東將士提供的信息列了名單表,又畫了盤根錯節的關系網圖。

她首先和郭延錦、劉浩文、李昭、曹敬等心腹之人就著這些信息討論了此次清理吏治,加強控制的處理細節。

郭延錦心中大體的謀略就是殺主犯,貶謫重犯,追回貪墨款項,又將將剝奪的重犯的大量土地分給農民和有戰功的將士。這一點趙清漪也完全同意,貪官是殺不完的,而完全換上新人,未必就能務實地理清政務。

曹敬作為資歷最淺的人,心中對於太子殿下要容忍放過一些貪官,心底還是很不舒服,可是趙清漪還是溫言相勸。

“殿下何嘗不想蕩滌這濁世,可是水至清則無魚。有人說文官不貪財,武將不畏死,則天下太平也。可正是因為還做不到,士之風骨才這樣珍貴。曹大人之耿直堅持才能當殿下之諍臣,你就要為殿下守好這個底線。”

劉浩文、李昭原本是很反感妃妾亂政,但是趙良媛實在太過彪悍,武功絕頂,而且她在短是間內可以理出這樣詳細的目標,諫言郭延錦開會討論落實,絕對不是媚主惑國之輩。郭延錦敬重她、底下東宮侍衛也敬重她、新降的河東將士也信服她,他們也就不好說什麽了。此時共渡難關要緊。

大目標和工作方式的節奏定下了,就是到具體執行了,這首先就是要與王繼仁的太原軍對上。要說王繼仁區區太原軍,要和朝廷大軍相比,定不會是對手,但是十萬人打一萬人算什麽本事?還徒費糧草。

趙清漪也不想浪費時間,就在這種變相的“黨委會”上提出她的明確主張。

“殿下,各位同僚,我認為返回太原城扭轉乾坤還是要七分政治、三分軍事,七分政治是手段,三分軍事是基本。

正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大周正值盛世,國運昌隆,要論謀逆,四海之內,難得人心。

便是王繼仁、劉濟棠之流,為權為錢黑了心肝,但是他們從前並無問鼎天下的打算、也沒有這份謀略。首惡心志都不堅,底下又有多少人能鐵心跟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