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大白話(第2/2頁)

趙九福點了點頭,沒有追著這件事說,反倒是提起了家中之事:“微臣自幼讀書,中了童生之後便開始教導身邊的侄子侄女,所以他們大多也略通文墨。偶爾微臣讀書,侄子侄女們通常一聽就懂,但父母兄嫂卻只覺得如同天書一般深奧。”

皇帝也明白趙九福的意思了,果然派了人傳召幾個小太監過來,等人到了,趙九福過去念了幾句太醫院奏折上的內容,那幾個孩子果然面面相覷。

僅有一人大著膽子猜測了幾分,還是據說以前曾經認得幾個字的,但就是這般最後他理解的,跟太醫院所寫的也相差甚遠。

這般一來,皇帝的臉色也陰沉下來,皺眉說道:“難道好不容易得到的防治之法,反倒是不能授予百姓?”

趙九福卻說道:“陛下,許多地方政令容易不通,也不一定是當地父母官不作為,而是當地百姓愚昧無知,不能懂政令的好處,若是能換成他們熟悉的語言,知道皇榜上每一句話都能就得他們的性命,作為百姓自然也不會置之不顧。”

這話皇帝和大皇子聽懂了,但皇帝卻嘆了口氣說道:“就如趙愛卿所言,許多百姓並不認字,想要讓他們聽懂何其困難。”

趙九福指著奏折上的字說道:“說難也難,說簡單其實也簡單,比如這裏疫者,感天地之厲氣,在歲運有多少,在方偶有輕重,在四時有盛衰。此氣之來,無老少弱強,觸之者即病,邪從口鼻而入。”

“這樣的話語讀書人明白,百姓聽了說不定還會以為會不會得疫病全看自己運氣,若是直接說,疫病這事主要因為呼吸和接觸傳染,平時要注意衛生,避免與患病者直接接觸,若是一定要接觸就帶上面巾將口鼻蒙起來,能夠一定程度隔絕傳染,那麽老百姓大致還是能聽得懂的,不知道陛下和大皇子意下如何?”

趙九福所提出的,其實就是講文言文變成大白話,其實即使是在古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會說那麽艱深的詞匯,但書面上的白話文一直到民國才開始普及,其中是有許多歷史原因在的,趙九福並不打算改變這個,只是想在醫道方面改一改。

果然,聽了趙九福的話,大皇子眼中先是閃過一絲興奮,隨後看了一眼皇帝就皺眉說道:“這話直白是直白,但難免有些不雅。”

皇帝原本也有些皺眉,但聽見大皇子的話反倒是下定了決心,點頭說道:“雖說不雅,但疫病防治是給老百姓看的,又不是專程給讀書人看的,這法子倒是不錯。”

見皇帝贊同,趙九福繼續說道:“百姓大多不識字,若是貼出皇榜之後,能有各地稟生等讀書人自發自願的為周圍百姓講解,想必也能讓當地父母官松一口氣。”

大皇子聽了就笑了起來,說道:“各地稟生食君之祿,若能為父皇分憂的話也是他們的榮幸,恐怕爭著搶著都想來做這活兒。”

皇帝顯然也是這麽覺得,比起讓稟生們免費給百姓講解,他其實更加擔心白話文的事情,畢竟古往今來也沒有這樣子的皇榜。

不過想到此事能夠救下不少百姓,皇帝還是下定了決心,看著趙九福說道:“既然趙愛卿對白話略有研究,不如此事就由你來擬旨吧。”

趙九福也預料到這差事會落到自己頭上,當下行禮說道:“謝陛下厚愛,微臣定當竭盡所能,讓疫病防治之法傳遍大周。”

皇帝哈哈一笑,又說道:“等此事了解,又得記趙愛卿一功才是。”

大皇子顯然也十分喜歡趙九福,在旁邊笑著添了一句:“那到時候父皇可得好好獎賞,不能讓趙愛卿白白勞累。”

父子倆輕輕松松的一句話,趙九福卻忙了個底朝天,他倒是熟悉白話文,但醫術不同於其他的東西,相差一絲一毫都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效果。

趙九福雖然有千金方在手,但他其實並不懂醫術,於是這些天一邊翻譯一邊往太醫院跑,也幸虧有皇帝的聖旨在,太醫院的人就算是看他礙眼也只得配合。

一段時間下來,趙九福果然原原本本的將太醫院的奏折徹底翻譯出來,這一次他先給青竹讀了一遍,確定他都聽得懂之後,又找來幾個小乞兒聽了幾遍。

確定絕大部分人都能聽懂之後,趙九福才把這個奏折送了上去,皇帝一看果然大喜,當天就派遣人員開始謄寫,送到大周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