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挽救侄子的女先生12

看了崔玉對推廣農學、開辦官學、革新稅制、解決土地兼並、抑制地方豪強等很多問題的想法,皇帝大為感慨,“崔玉啊,你這是把六部的官都做了!不枉你這十年走遍天下。朕很嫉妒你啊,朕雖富有四海,卻並沒有像你那樣,看過天下。說起來,你的那些遊記,朕還是從太子那裏搶來的呢。朕看完之後,在這皇宮中都坐不住了呢。”

皇帝心情大好,開起玩笑來。

崔玉卻沒有開玩笑的心思,他誠懇地說,“這幾日,我也看到陛下如何憂國憂民,如何愛民如子。可是,如今文人們喜好清談,自以為高明,卻不知黎民疾苦,高談闊論者比比皆是。腳踏實地為陛下辦差的能臣幹吏,卻被士人們譏諷為祿蠹,或庸俗之輩。這風氣該改一改了。還有那臣子們上的折子,是不是也越來越冗長?他們在浪費陛下的時間。”

皇帝半開玩笑地問,“莫非,當年敗給佟浩然,所以你今日厭惡論辯之事了?”

崔玉不驚不忙,“剛離京之時,小人確實想過,待我走遍山河,眼界更寬,回來後,就自然能勝過佟浩然。但是,姑姑告訴我,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她希望我放下佟浩然,因為他不重要。當我看見遭災後的百姓,心心念念陛下派人來救助;當我看到,有那窮困之人,賣兒賣女,親人離散……我就把我和佟浩然之間的那點私事放下了。此次回京,我沒打算與他論戰,不必耽誤時間。有時間,不如做些正事。”

聽了這話,皇帝很滿意,“先生如此大才,更難得真正憂國憂民,朕十分欽佩啊!朕也不想讓那些只會空談的家夥們占用先生的時間。來來來,先生,再跟朕說說,這屯田制究竟如何實施?”

崔玉就開始講解,“自古以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今我朝每每長途運輸糧草到邊關,供養士兵。萬一運糧出了問題,士兵嘩變都是有可能的。草民就曾經親眼目睹一起山匪企圖搶劫官兵押運的糧食。而且,戶部也曾經出過籌糧不及時,幾乎誤了運糧之事。屯田制,給士兵土地,使其在操練之余,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也就是說,朝廷在幾年之後,就不用再給邊關運送軍糧,邊關將士就可以自給自足。而且,土地和糧食是他們自己的,當敵人來進犯時,他們會更加用心保衛邊關,而不會輕易逃跑。因為身後的,是他們自己的田地,自己的家人。”

皇帝又犯愁,“可是,邊關都是士兵,女子少,如何讓士兵成家立業?”

“陛下,這也不難。據臣所知,某地縣衙因為民風彪悍,牢獄裏人滿為患。臣就想,這些獲罪之人,也要國家提供口糧,坐牢也如同受供養。其實,那些女犯,是可以流放到邊關,配給無妻的士兵。既解決了士兵的婚事,也節約了國家的花費。還有,那些大戶人家,公子小姐們身邊,常常配著好些丫頭,有些貴公子近身伺候的奴婢就有十幾人。那就意味著這世上又多了十幾個光棍漢。陛下可以限制富貴人家奴婢的數量,那些被放出來無家可歸的,願意去邊關的,可以到官府報名。”

說到這裏,皇帝又有了想法,“宮中用度靡費,朕其實也不需要那麽多的奴婢,不如把年齡大的,願意配與邊關士兵的,也送去邊關吧。”

崔玉取出紙筆,開始寫下細則,“以政令行事,不如以利益誘之,或者可以給這些女子分配邊關的田地,許她們婚姻自主,免去她們盲婚啞嫁的擔憂。”

“那這地,夠分嗎?”皇帝有些擔憂。

“夠!臣去過邊關,那裏地廣人稀。雖然氣候寒冷些,但是,那裏的土地並不貧瘠。因為常年沒有被耕作過,土地其實很肥沃。臣這些年也鉆研了農學,隨行回來的人裏也有精通農學之人,他們很懂得什麽樣的作物可以在寒冷的地方生長,完全可以幫著邊關士兵把田地開墾出來,種上莊稼。”

皇帝一下子來了興趣,“哦?還有這樣的人才!快請進宮來。”

……

當皇帝跟崔玉舉薦的幾位通曉農學之人暢談過後,十分快意,“原來推廣農學,是如此利國利民!恨不得早些認識各位先生。”

那位年齡最長的農學先生呈上了自己多年積累寫出的農書,他遺憾地說,“本來三教九流,各有用處,我們農家弟子,奉神農為祖師,一生鉆研農學。這農學本來是利國利民,可是如今,文人們好清談,看不起我們農家學派,說我們是‘泥腿子’,是農夫,不是學派代表。我們農家學派如今已經凋敝,我這裏,已經十年沒有新弟子來求學了。其實,在我們眼裏,沒有不可耕種的土地,那沙地、堿地,都有適合種植的作物。再貧瘠的土地,我們都能想法養出來。只是,如今農家不被看重,就怕日後農書都無人願意寫了。若我農家學派漸漸沒落,成了絕學,這師門的本事,斷在我們手裏,那我們就是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