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佛系年代1(第2/2頁)

老太太看了一眼二兒子,把最後一勺粥倒到小孫子猛子碗裏。

約莫五歲大的男孩多得了飯很高興,呼嚕呼嚕就給吃下去了,也沒在意他旁邊兩個姐姐羨慕的眼神。

郁一佛沉默著吃完早飯,又和其他人一樣把自己和她爸的碗筷用水沖一下洗幹凈放回廚房,這時太陽已經升起來,他們也就該出門幹活了。

大伯他們都是拿著農具往農田裏走,郁一佛則是被她爸帶著往另一個方向走,一路經過許多寫了大字的土墻。

走這個方向的除了她和她爸還有小姑、大娘家的堂姐、三叔家的兩個堂妹,她妹也跟在她旁邊,同輩裏只有最大的那個堂哥和叫猛子的堂弟沒來。

一行人走到一處平整的土地,這裏已經有一些婦女在,邊上很多大大小小的紙片。

這麽多人都找到地方坐下,郁一佛看見她爸把略腫脹的右腿伸直在前面,好像是不方便彎曲。

郁一佛學著她爸的動作拿了幾張棕黃色紙片。

因為其他人對這種活好像都很熟練的樣子,她怕自己不熟悉會讓別人覺得奇怪,就把臉盡量朝著年紀小的妹妹,稍慢一步模仿著她妹的動作學。

塗膠、黏合、對齊壓緊、木尺刮平、擦膠……

一個紙盒成型,郁一佛臉上也露出一點笑意。

邊上瘦小的女孩笑她,“姐,你今天糊紙盒咋糊的比我還慢呢。”

郁一佛笑一笑,只道:“我先慢點做做好點,找找感覺。”

“偷懶就偷懶,還說的那麽好聽……”

聲音不大不小,正好讓郁一佛聽見了,她擡頭一看,是大娘家的堂姐說話,低頭沒理,她現在這個情況連每個人的名字都叫不出來,還是先不惹麻煩了。

堂姐輕哼了一聲,再拿紙片的時候就偶爾弄出一點聲音來。

等郁一佛慢慢地又多做了幾個紙盒子,手上有了些手感,速度很快就上來了,她學得快,糊一個紙盒的速度比幾個姐妹都快,讓堂姐看到又是不高興的移開了眼。

他們今天糊的紙盒都是一種形狀,郁一佛專心糊了一個小時的紙盒手上就已經很熟悉這些步驟,後面幾乎不用怎麽動腦子去想怎麽做,只要手上一直動作麻利就可以,於是便有了心思去回憶腦海深處的那些記憶。

郁一佛是1965年生人,是她爸媽的第一個孩子,在整個郁家的女孩裏排二,她上面的是大伯家的大姐郁春華,下面是三叔家三妹郁夏華四妹郁秋華和她親妹妹郁冬華,大姐和三妹和她年紀差不多,三人都是同年的,今年15歲,四妹10歲,最小的女孩她親妹6歲。

除了這些姐妹以外,她還有兩個堂兄弟,一個大伯家的堂哥郁有志今年18了,另一個是三叔家的堂弟郁有望(小名猛子)5歲。

而她和家裏其他同輩人的姓名不太一樣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其他人的名字是爺奶取的,而她的名字是她媽取的。

她媽梁萍同志是十幾年前下鄉到他們這個村的知識青年,思想獨立,堅持自己給女兒取名。

但是有句話說女人生孩子如同走了一遍鬼門關,梁萍在生下小女兒後不幸去世,小女兒便正好叫了郁冬華。

這樣把名字一對比,郁一佛倒不像是郁家的女兒了。

郁一佛也確實跟郁家其他的姐妹不一樣,同樣是讀書,她總是學的比別人好,成績比別人高,上半年初中畢業就考上了中專,現在的中專不是成績頂好的人都考不上,是人人都羨慕的好學校,畢業出來了就能包分配,有國家分配的好工作,以後□□品糧當城裏人,對農村人來說這簡直是他們能想象到的最好的出路了。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郁一佛她爸郁為家傷了腿,這腿是為了救掉到河塘裏的堂弟郁有望傷的,所以他們家也沒法找別人賠償,自家條件又不好,拿不出那麽多錢來給他治腿,這腿便一直瘸到現在有一個月了。

如今郁一佛的中專學校入學在即,然而家裏出不出錢讓她上學的問題還沒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