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搬遷(第2/3頁)

當然,這可能只是個例,現在網絡那麽發達,說不定那對夫妻是從網上搜索來的。

杜善薇接著說起村民想故技重施,在村裏開展撿椎子的活動。

“這個可以有,反正到時我們發布活動公告,想來的話,自然會有人來,而且整個12月份,不一定每天都那麽冷,說不定有幾天出太陽,溫度沒那麽低呢。”覃承毅笑道。

杜善薇一想也對,他們這邊的氣候是越來越暖和了,溫室效應的作用十分明顯,每年寒冷的日子並不多。

“好吧,我們也可以提前宣傳,我準備在大榕樹廣場那裏做一排文化宣傳欄,就是做那種防雨防曬的,外面有玻璃隔著,可以放久一點。”

“我想在宣傳欄那裏放幾幅采摘活動的畫面,並說明大致舉辦的時間,這樣來過的人就能知道我們這裏除了杜鵑花,還有其他活動可以期待。”她認真說道。

計劃不如變化快,先前的宣傳小冊子上都有杜鵑花、度假山莊、20畝荷花田、許願石、土地廟、水上餐廳、花間客棧的介紹,現在多增加幾個采摘點,就要及時展現出來。

來這裏的遊客不一定能去村委那裏拿旅遊小冊子翻看,但豎立在廣場上的宣傳欄,他們一定能看到。

“錢呢?從哪裏用錢?”覃承毅學會杜積明那一套,一聽說要做新的東西,立馬問清楚關鍵。

杜善薇白了他一眼:“你怎麽把大伯的台詞給搶了?”

話是如此,她還是答道,“從集體經濟收入出賬,今年的農貿市場租金比去年多,去年2.6萬元,今年收入3萬元,可以使用。”錢不使用,留著能生小錢嗎?

第二天上午,杜善薇在會議上提出這個宣傳欄的議題時,大家都沒意見。

接下來,大家進入正題,說起土家坳搬遷的事。

“既然做通徐江這戶的思想工作了,那他們到底差多少錢才能建好房子?”杜善薇首先詢問。

土家坳一共有三戶人家,其中一戶就是徐守家那戶,他們家已經在鎮上買了宅基地,目前在建房子。這戶的思想工作好做,他們對能搬出土家坳求之不得,只是目前的資金都用在鎮上的房子上,只能在竹根村先占著宅基地,等有錢再簡單蓋兩間房。

反正他們除了祭祖和探親,平時都不會回村居住,但看著南山村成為旅遊景區,村委的其他村莊可能會得到發展機會,他們就不會輕易放棄應該擁有的權力。

另一戶就是兩位留守老人那戶,戶主叫徐江,他有兩個兒子在外務工。

“是差錢,徐江的兩個兒子都想蓋房娶媳婦,可是他們的存款只有4萬元,又想蓋90平方的房子,正好三房一廳,剛剛夠他們一家人住。”杜積明答道。本來兩兄弟都不想出錢蓋房,但一說到娶媳婦的事,快三十歲的他們立馬就屈服了。

沒辦法,在鄉下,想娶媳婦,有好的房子是必備條件之一。

“他們兄弟出去打工十年就掙了這麽點錢?”黃臣健不敢置信,這可是兩個勞動力啊。

“這有什麽奇怪的?這點錢還是他們這兩年存的,先前給他家辦理低保時,縣裏就查過他們一家人的銀行卡,發現裏面只有幾千塊。”黃秀麗笑道,“他們兄弟倆花錢大手大腳,又沒娶媳婦,前面五六年一直在還債。”

那對兄弟一個讀高中,一個讀初中,都讀不下去,最後還欠了一筆債,後來出去打工,總算還完了。

“存款4萬,危房改造有補助2.6萬,加起來才6.6萬元,想建90平方的房子,根本不夠錢。”杜善薇頭疼地拍拍腦袋,“現在建房,包括門窗,一平方起碼要花800元,算一算,起碼要7.2元。”

“快夠了。”黃臣健眼睛一亮。

“是啊,支書,他們建房又不是一次性給完錢,從建房到建好,起碼要兩個月,這樣的話,他們兄弟倆在外面還能多領兩個月的工資,缺口只有六千元,實在不行,再向別人借點,這不難。”陳明橋難得開口。

主要是徐江這戶屬於貧困戶,他和覃承毅研究過,一旦建好新房,有了穩固住房,明年就能達到脫貧的標準。

“問題是,他們建房的地方需要挖一角出來,包括下地基,所需的錢比別人多,剛才我說的800元一平方,那是理想狀態。”杜善薇說道。

竹根村給出的地方不大,需要把山挖出一角,再和山腳下的空地連在一起,才有位置讓三戶人家建房。

大家一聽,一陣沉默,紛紛思考起來。

“既然如此,那幹脆村委幫忙想辦法,去找錢給他們挖平宅基地。”覃承毅翻開文件,微笑道,“總書記說過,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所以我們不能只靠村委和政府,我們可以動員社會各界愛心人士開展扶貧志願服務,簡而言之,就是去找人獻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