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自慚形穢(第3/4頁)

我笑說:“這個地方倒是古色古香。可是和琉璃廠的古色古香又有些不一樣。”她點頭:“中國美術館的主體建築集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建築理念於一身,融合了中國的傳統建築風格樣式和時代氣息。這種特有的建築行貌和園林式建築環境成為了北京一座標志性建築,也可以認為是一座永久性的建築藝術作品。和琉璃廠的‘榮寶齋’是很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明顯不在一個等次上。我誠實的說:“是嗎?說實話,我不大欣賞的來。”她笑:“我也只是隨便看看,進去玩一玩就出來,反正堵車呢。”

一進正門就有條東西走廊,直通角廳。外面花草如茵,正是春天,萬紫千紅,像墨一樣潑開來,撒的到處都是,紅杏枝頭春意鬧。一進到裏側,竹林掩映,搖曳生姿,真有龍吟細細,鳳尾森森之感。她領著我熟門熟路的進去,邊走邊介紹:“這裏除了搜集、收藏近現代優秀美術作品,還收錄民間美術作品。像漆畫,陶藝,剪紙、皮影、木偶、刺繡、泥塑等作品,很有意思。”我“咦”了一聲,說:“怎麽還有書法作品?”她笑:“書法也是藝術呀。不過這裏只有少量的書法作品,傳世的古代書畫作品大都在故宮博物院收著呢。其實,還有一批漢畫像石拓片。不完全是畫作。”

我純是看熱鬧來的,那些名畫完全欣賞不來。站在齊白石畫的蝦前,看了半天也不覺得那蝦如何栩栩如生,一點也不精準,客觀,如實。不過觸須確實細,跟頭發絲有的比,應該很見功力。再熟一點的就是徐悲鴻的馬了,離的那麽遠,還沒書上刻印的清楚,迷迷糊糊的,連有幾匹馬都沒數清楚。

她在一副油畫前停住了,告訴我:“這是畢加索的作品。”我立即好奇的湊上去,看不出個所以然,笑說:“原來還有外國名家的作品,我以為都是中國的。”她笑:“是國際友人捐贈的,其中有四幅是畢加索的。其實我更感興趣的是西方的繪畫,對國畫不怎麽擅長。”我想起一事,問:“你說你在巴黎美術學院學過繪畫?那有沒有到過盧浮宮?”我很有些好奇。外行問的也就只有這些花邊的東西.

她臉上露出一種茫然的表情,像在追憶什麽,半晌才回答:“當然到過,不過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盧浮宮每到周五晚上,對26歲以下的外國遊客免費開放。”我笑:“我只知道蒙娜麗莎。”她也笑:“還有‘巖間聖母’,也是達芬奇的。還有很有名的‘維納斯’雕像和‘勝利女神’雕像。”我說:“我從〈達芬奇密碼〉裏面知道盧浮宮正前方有一座金字塔。”據書裏面說,是安放聖杯的地方。她很自豪的說:“那是由著名的美籍華裔建造師貝聿銘先生為博物館設計的新的入口,是一項極其大膽的設計。”汗顏——,我只知道楊振寧,不知道貝聿銘。

她指著畫作情不自禁的說:“光和影處理的很好,這是一種很高超的藝術技巧。”我搖頭,根本不知道她口中所謂的明暗法,暈染法,透視法到底是什麽東西。她耐心的說:“蒙娜麗莎就是用暈染法完成的,你會覺得整幅畫有種霧蒙蒙的感覺,那就是暈染,達芬奇運用的極為出色。”

我聽的頭暈腦脹,努力維持笑容,說:“那你現在還是在巴黎學畫嗎?”她怔了怔,搖頭,說:“沒有,我現在在英國學文學。”我十分意外,問:“你不是很喜歡美術嗎?為什麽改學文學?”看的出來,她對繪畫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熱忱。她轉身下樓,聲音從前面傳來:“文學也是一種藝術呀。”我跟在後面還想問她為什麽突然跑到英國去學文學,電話響起來。她邊走邊說:“那好,我們現在就回去。”回頭對我笑說:“李師傅說,交警已經處理好了。我們回去吧。”我點頭,跟在她後面出來。

她看了看天色,笑說:“正是吃飯的好點數。你喜歡吃什麽菜?法國菜?日本菜?”我一本正經的回答:“我喜歡吃川菜湘菜。”她被我的表情逗的笑起來,問前邊的李師傅:“不知道哪裏有好的川菜館?”李師傅說了一家,她想了想說那就去這一家吧。我連忙問:“你吃辣吧?”她笑著說:“放心好了,吃的。”叫了滿桌子的菜。可是我注意到她只喝了半碗海鮮湯,吃了幾筷子蔬菜就放下了,對那些正宗的川菜看都沒看。顯然是在遷就我。

我笑說:“大部分北京人都不愛吃辣吧?”她有些不好意思的說:“吃的,吃的少一點。”我說:“要不你再叫兩個清淡一點的?”她搖頭:“不用了,喝了大半碗湯差不多了。”她起身去打了個電話。殷勤的說:“既然喜歡,就多吃點。”我笑說:“好,吃不了就兜著走。”她笑,一句簡單的話就可以讓她開心的笑,是這樣的容易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