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第2/4頁)

江成屹捕捉到其中一個詞:“改造?”

“對。兇手選定一類人群作為目標,跟蹤並殺害對方,並契而不舍地微調拋屍現場。從研究浮力、購買包裝材料到提前調查拋屍現場,兇手幾乎每一步都經過了精密的計算,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直到達到他想要的效果為止。我們都知道,犯罪動機的習得性機制中,分為強化機制、自我強化機制以及懲罰機制,從這系列案子來看,這幾年下來,兇手已經完成了從強化機制到自我強化機制的進化,犯罪沖動逐漸升級,犯罪頻率因而也變得越來越高。”

“怪不得。”老秦撓撓頭,“李荔薇跟b市王微的案子隔了三年,四個月後,又出了汪倩倩的案子,而汪倩倩和丁婧之間,僅僅才隔了幾天,也就是說,下一個遇害者很快就會出現?江隊,咱們得趕緊抓住這變態才行。”

喻博士:“接著往下說,從挑選受害人——布置現場——模仿受害人的循環中,兇手達到了對自我行為的高度肯定,並從這一系列行為中日獲得日益積聚的犯罪快感。我猜,在每一次成功實施犯罪後,他會以某種方式對自己進行獎勵。”

說著,他拉開椅子坐下,笑得猶如蒙娜麗莎:“各位應該聽說過Arthur Shawcross的案子,在這名殺人魔橫空出世後,先後有十一名女性遭遇了這位惡魔的毒手,當時正是由於心理學家的側寫,才最終成功抓到了兇手,但本案跟那一類性變態型連環殺人案有本質的不同。

“第一、四名受害者均沒有被性侵的跡象。第二、除了頸部的勒痕,屍首未遭到其他破壞,保存得相當完整。第三,受害人死亡後,兇手似乎有意模仿對方的穿著。假定最後一點是兇手自我陶醉和自我獎勵的一種方式,我有理由相信,他的動機中還牽涉到另一個意向——替代。”

有人表示不懂:“喻博士,這太繞了,能不能用大白話給咱們解釋一下。”

喻博士平易近人,立刻換了一種稍通俗的表達方式:“OK。我們回到四名遇害者本身,這幾名女性除了體格相近,還應該有步態等其他共同點,加在一起讓兇手產生了犯罪聯想,但僅憑這幾點,還不足以啟動兇手的‘犯罪刺激情境’。

老秦沒忍住,在一旁插話:“從剛才咱們查到的資料來看,在冬至網站創立之初,也許是為了好玩,丁婧是第一個在網站許願的,也就是說,包括丁婧在內,四名受害人都曾在冬至網站上許過願。喻博士,就算如您所說,受害人的許願行為與他們被害未必有直接關系,但也不等於一定不相關啊,關於網站這件事,您能不能給咱們分析一下。”

喻博士便在白板上寫下“許願”兩個字。

“很好,我們再試著加入一個假定因素——冬至網站。在座各位想必都知道,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文化中,只有一種人能滿足人類的願望,在西方,我們稱他為上帝,在東方,我們則稱之為神。”

鴉雀無聲。

喻正眼中隱隱綻出一種狩獵者慣有的光彩:“我不知道兇手究竟是從哪一年開始犯罪的,但從他執意挑選同一類體格的女性作為目標來看,受害人的體態會使他想起某位熟悉並憎恨的女性——妻子、母親、上級、老師、女性親戚等等,而這也是他挑選目標必須滿足的第一個條件。”

江成屹思忖著說:“冬至網站在過去八年中,累計共有一百多名用戶抽到了那副最難抽中的牌,可是迄今為止只出現了四名受害者,我本來覺得有些費解,但結合這一點來看,也就能解釋得通了。”

喻正:“所以我才說這名罪犯是個完美主義者,對他來說,犯罪是一個完整而連續的過程,其中的幾樣要素缺一不可。我推測,兇手想要從被害人那裏得到主宰者的快感,於是通過滿足對方願望的方式來實現這一要素。雖說冬至八年前就創辦了,但直到三年前,才出現了第一個滿足了所有要素的受害者——李荔薇。也就是說,直到三年前,兇手才擁有了足夠的經濟實力去滿足受害人的願望,進而實施系列犯罪。對於這一點,各位有沒有異議?”

老秦忙點頭:“喻博士請接著往下說。”

“好,我們再說第二條。在實施犯罪後,兇手將受害人的屍首包裹成胎兒或蝶蛹投入水中,這個行為從心理學來看,暗示著‘毀滅’、‘改造’‘重生’及‘洗刷對方罪惡’,而模仿對方穿著,則意味著‘戀慕’或是‘替代’,從兇手作案時的冷靜程度來看,我傾向於後者——替代。

“除此之外,基於某種不得而知的誘因,兇手堅信他選定的目標沒有在世界上‘存在的必要’,必須‘回爐重造’,在滿足對方願望後,他認為自己已經跟對方的關系發生了改變,他成為了對方的主宰者,可以肆意主宰乃至毀滅對方的生命。在完成蝶蛹/胎兒儀式後,他認為對方的罪惡已經洗刷幹凈,他成為了新生者,所以他才會在事後以模仿對方的穿著打扮為樂,並不斷重復這一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