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七章 飛梭、大明第一項壟斷產業

多爾袞果然沒讓朱由檢失望,在與得到朱由檢指令的遼寧行省相關人員接觸之後,對明廷的要求沒考慮幾天便全盤接受下來,為了表示己方的誠意,範文程、寧完我以及兩家的家眷被小隊清軍押解至雙方的談好的地點,然後多爾袞對內宣稱,為取得大明朝廷的援助,範、寧二人自願作為人質舉家前往大明居住。

兩個月後,當大明朝廷組織的第一批包括糧食、鹽、鐵器、軍械、藥材等大批物資,在重兵押解下運送至交接地點時,“大清”國的整體遷移隨即正式展開。

與此同時,大明皇家科學院也在京師正式成立,首任院長為工部侍郎銜的宋應星,署衙設在理工學院內,為的是方便這兩所大明最高等學府裏的專業人才可以隨時進行學術交流和溝通。

由於是初立,皇家科學院院士僅有寥寥數人,這幾人都是對大明有著突出貢獻之人,這其中宋應星和狄卡兩人的名氣最大,貢獻也是最為突出,其他幾名院士則是名氣不大,但都有著拿得出手的實績。

在被朱由檢任命的這些院士中,尤其以“飛梭”的發明者、浙江籍舉子馮煥最為引人注目。

“飛梭”其實就是安裝在織機滑槽裏帶有小輪子的梭子,滑槽的兩端裝有金屬彈簧,使梭子可以以極快的速度來回穿梭往復,它的發明和出現,使得布面可以大大加寬,極大的提高了織布效率,讓大明的棉布產量在短時間內出現了迅猛增長。

以前使用普通梭子織布時,一台織機需要兩名織工協作完成,而“飛梭”誕生後,一台織機只需一名織工便可以獨立完成,而且所織棉布質地更加密實、質量更為上乘。

別小看這種貌似不起眼的發明,它可以稱得上是在“珍妮紡紗機”出現之前的一種創舉,等到“飛梭”在大明所有織布工坊得到普及後,大明的棉布產量可以讓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紡織工人全部失業。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這是有事實根據的。

“飛梭”僅僅誕生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由於棉布產量大幅提升,僅東印度公司從大明運往歐洲銷售的棉布數額便翻了幾番,而據東印度公司反饋回來的信息看,現在英國市場上在大量大明優質棉布的傾銷下,其國內的紡織工人大量失業,英國政府高層人士已經就此開始商討如何應對此事。

在百年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到來之前,不管是大明還是歐洲各國,所有的工業產品都是家庭作坊性質的,英國所謂的紡織工人們,也不過如同大明以前一樣,在家中有幾台機器,依靠商人預付的資金購買棉紗,然後織成棉布再賣給商人,這種形式下,棉布的產量可想而知。

但是自打朱由檢穿越過來,並且以後世最為普遍的形式建立起大型工坊之後,大明的棉布產量便開始出現飛速提升,而隨著馮煥發明“飛梭”,在棉布行業,大明已經出現了壟斷全球的趨勢。

在原本的歷史上,正是因為“飛梭”的發明導致了棉紗產量供不應求,所以才催生出了“珍妮紡紗機”這種怪物的誕生。

而現在,大明的棉紗產量也已經出現了跟不上棉布產量的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朱由檢的授意下,馮煥與當初協助他發明“飛梭”的幾名工匠一起吃住在京師將作局裏,根據朱由檢記憶當中對“珍妮紡紗機”模糊不清的認知,全力投入到了研發過程之中,爭取盡早攻克這個紡織工業的難關。

馮煥雖說是名義上的文人舉子,但因為家境富庶、衣食無憂的緣故,導致他從小便對傳統文人眼中的“奇技淫巧”十分感興趣,平時也時常偷跑去自家的織布工坊裏觀摩,因此他對棉布的整個生產工藝也是熟稔無比。

由於是家中唯一的兒子,故此馮煥的父母也並未對他說教太過,對兒子的種種行為采取了睜一眼閉一眼的態度。在二十五歲中舉後,會試不中的馮煥留在理工學院就學,很快便對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產生了濃厚興趣,隨後便拜在了宋應星門下,整日沉迷於各種器物的原理和制造上,而皇天不負苦心人,在其他人的協助下,馮煥終於有了一項值得終生驕傲的發明創造。

朱由檢當然清楚“飛梭”的巨大作用,可是在後世時,他從來沒有進過工廠,所以對很多事物只有概念,卻缺乏直觀的認知,直到馮煥的發明成果取得的成效傳入宮中,他才意識到“飛梭”所產生的經濟價值。

朱由檢對大明本土能出現馮煥這樣的人才,心裏感到十分的高興,他希望在這種示範效應,大明能夠湧現出更多的科技人才,從而帶動大明經濟長期穩定向好。

朱由檢決定重獎馮煥,以此來引領和推動更多有識之士投身都科研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