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國運(第2/2頁)

而與明軍對陣時一向采取進攻態勢的清軍,這次卻是擺出了一個攻防兼備的陣型,並未趁明軍調動之際發動進攻,而是擺好陣型後在原地待命,等候明軍主動發起進攻。

等雙方準備就需之後,時辰已到了下午的未時許,此時從義州到錦州之間上百裏的地面上已經成了旗幟的海洋,兩軍相隔五裏之地擺好了數十個大小不一的方陣,戰陣上除了戰馬發出的嘶鳴聲之外,再無其他動靜,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果然不出皇太極的意料,突出於兩翼裏許左右的明軍中路大軍,正是由車營和勇衛營組成,孫傳庭把攻擊力最強悍的兩只隊伍放在了中間位置。

祖大壽這次也是下了血本,他將錦州以及杏山堡、塔山堡的共計一萬五千余騎兵調到了前線,加上寧遠來的兩千多騎,總計一萬八千關寧騎兵全部上了戰陣,然後按照孫傳庭的調派,分成兩隊遮護著明軍的兩翼。

明軍的右翼由宣大等邊鎮官軍組成,曾經在寧遠城下與兩白旗血戰過的八千余白杆兵被孫傳庭放在了邊軍的後隊,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監視和接應。

與白杆兵同在右翼的還有五千秦軍,這樣的配置下,就算萬一邊軍不支,後面也會有實力強勁的兩支隊伍能隨時頂上去。

孫傳庭對邊軍的戰鬥力和紀律性一直保持著懷疑,但既然朝廷將他們調派過來,那上陣是避免不了的。

左翼由兩萬五千名京營人馬和一萬名秦軍組成,剩下的五千秦軍作為預備隊被排在了中軍的後面。

未時中,隨著上百面戰鼓的擂響,明軍左中右三路開始緩緩向前移動,震撼人心的大戰即將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