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新規(第2/2頁)

羅伏龍的名字是他偶然在軍報中發現的。

洪承疇在這次平息川軍叛亂的奏報中處處暗示自己的忠心才智,表示自己並未動用大兵剿殺,而是以朝廷大義的名分感化了叛亂的六千將士,使眾將士迷途知返、重回其麾下節制。

楊嗣昌自然是對洪承疇這番自我吹噓之舉嗤之以鼻孔了。

因為通過洪承疇在奏報後面對知縣羅伏龍的誇贊中,楊嗣昌判斷此事絕對沒有這麽簡單。雖然平叛的細節已經很難再去考究,但也絕不是洪承疇表述的那般輕松自如,而這個樊城知縣羅伏龍在其中肯定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本著在重大場合要給皇帝留下好印象的原則,楊嗣昌大膽地舉薦了羅伏龍。

他雖然不了解這個年輕知縣為官的政績如何,但是能在數千人的官軍嘩變中起到重大作用,那至少證明這個人的能力應該是相當出眾。

至於他為何到現在沒有得到升遷,那肯定就是朝中無人唄。對於這種既有能力又無靠山的正牌進士,若有重臣伸出援手拉他一把,那將來他肯定會感激一輩子。

只要將來此人能在仕途上有一番成就,那自己既能落下一個慧眼識人、為國選官的好名聲,又能在朝中多一個奧援。

“哦?既是文臣,又能立下軍功,那想必應是可用之才。待會後吏部調閱其档案,只要歷年考評合格,那便給與其相應拔擢!楊卿能見微知著,勤勉公事之余尚能為國取材,此等用心任事之操守值得眾卿效仿之!”

朱由檢對楊嗣昌這番舉動極為贊賞。

既然能立下軍功在前,又有洪承疇為其背書在後,至少證明此人有可取之處。

要知道依據當時洪承疇做掌握的權勢來說,若不是立下了大功,他自是不會為一個小小的知縣說話的。

至於其為官是否真有水平,只要派遣錦衣衛前去查訪一番,在於吏部每年的考功對比一下,很快就能得出最終的結論。

職位就更好安排了,揚州、淮安等四府的佐貳官就是最合適的位置,若其真有才能,自會於任上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