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養濟(第2/3頁)

要是同樣拿出和範永鬥等人一樣的八家來比的話,鹽商們的家產能甩範永鬥們好幾條街。

鹽商奢華到什麽程度呢?

舉個例子。

某姓鹽商在花園中建造了一座廳堂,用來宴請貴客時使用。整個廳堂全部用木頭打造,包括裏面的所有家具。

木頭建造不是很平常嗎?這有什麽奢華的?

是,木頭建造是平常,但人家全部用的是金絲楠木!

在後世楠木被喻為一寸金絲一寸金,而在現下的大明,其價格比之後世毫不稍遜,寸木寸金的確名副其實。

從雲貴大山深處找到楠木,砍伐後順水漂流下來,再用船拖著來到江南,然後解開木頭,徹底晾幹後再打制成家具,這中間的花費足以讓本就稀少的金絲楠更加昂貴。

用金絲楠木打造一座廳堂,那得花多少銀子?

這個就不知道具體數目了,但大體上十幾萬到數十萬兩是有的。

能花幾十萬兩造一座廳堂,只為了自己享樂,可想而知這家底有多豐厚吧。

後世的福布斯富人榜上,恐怕也沒幾個舍得這樣做吧。有人算過,明朝時一兩銀子的購買力,相當於一千元人民幣,花一兩億只為建造一座廳堂,真是沒幾個人能做到。

反正崇禎幹不出這樣的奢靡之事來,雖然貴為一國之君,名義上富有四海,可實際確是剛從苦日子裏熬出來。

何況就算再有錢,崇禎也不會吧前花到這上面去,不值得。

把巨額資金投入到改善民生上去,比如修橋鋪路,扶危濟困之類,不比搞成死物強嗎?都用錢來造昂貴的房子,那其他商品流通需要的銀子去哪找?

現在至少京師一帶各方面都非常穩定了,從宮裏到軍隊再到民間都是人心思定,現在又加上了官員群體。各種舉措下,崇禎的威望已經悄然樹立,接下來就是讓人們慢慢消化吸收吃下的營養餐,潛移默化中改變一些痼疾重症。

為了讓善政更多的惠及到普通百姓,在崇禎的有意蠱惑下,懿安皇後和周後以及田貴妃、李淑妃等人出資,在南城北城分別建立起了兩所規模頗大的養濟院。原先的養濟院早已荒廢坍塌,並且周圍的民居將其局限在小小的範圍內,所以並未在原址修建。

養濟院古已有之,太祖建立大明之後,將這一制度發揚光大。

“使各處鰥寡孤獨廢疾不能自存者有所養”便是養濟院的基本原則,大明鼎盛時期,幾乎每個州縣都建有養濟院,當地官府士紳出資捐輸,購買糧食等生活物資,以供其正常運轉。

但隨著數年來局勢的動蕩不安,北地政紀廢弛,常人都難以得活,誰還顧得上他人。因而江北的養濟院逐漸荒廢,同時也伴隨著無數慘劇的發生。

現下想大規模恢復各地的養濟院是不可能的,能讓平常人有口飯吃都很難做到。

但總不能眼睜睜看著那些孤苦無依之人病餓而死吧?作為一個穿越者,從小便以人道主義是人類最基本的良心為準則的崇禎無法接受。

現在手頭既然寬裕了,就不能讓人間慘劇在自己眼皮底下發生。

在一次用膳時,崇禎無意中提及錦衣衛的一份報告,其中一處就專門描述了京師中這群無助之人的慘狀。

人類之所以組建家庭,不光是為了傳宗接代,更重要的是尋找依靠。在自己遇到重大挫折需要幫助時,有親人可以陪伴左右,哪怕不能提供別的幫助,但心理上會有更多的安全感。

這些因為各種原因從而無依無靠之人,生活如在地獄裏一般。

平日缺衣少食是常態,尤其是生病之後,只能在神志清醒的狀態下,伴隨著巨大的恐懼感慢慢消亡。

更難熬的是到了冬日,饑寒交迫之下,死亡便是最好的歸宿。順天府的差役每天都要用車將大批凍餓而死之人推出城外,找一處荒僻之所扔掉。

這些並非逃難來的外地人,而是京師本地人,鰥寡孤獨廢疾者!

周後聽到丈夫說到這些後,忍不住垂淚不已,連飯都不吃就起身回了臥房。

第二日,周後便去了懿安皇後居所,將崇禎所言一一相告,張嫣也是不禁落淚,於是便有了個人出資修建養濟院的想法。

周後將幾人的想法告訴了丈夫,崇禎立即表示堅決支持,並極力誇贊周後等人的善心善行。並大方的表示,名義上是周後等人出資,但實際所耗都由自己承擔便可,包括以後養濟院運轉所需,皆由內帑負擔。

在朝野一致好評下,周後等人出資三萬兩銀子,由工部派員督建,順天府負責雇傭民夫的養濟院正式開建。

由於有母儀天下的皇後帶頭,再加上皇帝剛剛給大家大幅提高了薪資,許多勛貴文臣府上的夫人也紛紛捐輸錢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