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真心實意

商探著頭看了兩眼,便笑了起來。

“誥書。”

誥者,上告下曰誥。

也意味著帝王對於臣子的命令。

顧名思義,所謂誥書,自然便是帝王對於臣子的命令之集合。

這本書是荀師走後,承平帝尚且在位之時,他主導編撰而成的,自然是再熟悉不過。

承平帝在位之時,除了延續先帝的治國理念之外,做的最大也最值得驕傲的一件事,絕不是法家領袖於他在位之際成長起來。

也不是有心胸和魄力看著商一口氣宰了千余位儒生,強勢推行法家。

承平帝最大的貢獻與心血,就在《誥書》,就在眼前。

《誥書》之中,有重大罪罰列舉,比如結黨亂政、抗糧抗拆、抗租等事——其實本來還應該有個誹謗皇帝。

只是開國皇帝王莽當初都不曾用過這個理由去懲治別人,最終被民間譽為聖王。

承平帝左思右想,在位成就超不過也就算了,這個是實在沒辦法。

但格局可不能再差了,於是就沒加上去。

啟志帝繼位後也是雄心勃勃,甚至還想翻轉一下夏朝的國策,所以也沒定下誹謗皇帝的罪名。

也就是說,如今的夏朝,普通人還是有資格對皇帝去評頭論足的,起碼不能用這個理由去抓人。

當然,誹謗在位的還好,要是真敢誹謗王莽或是承平帝,那是絕對不行的。

畢竟活的人還可以吵架、還嘴,死了那便是蓋棺定論,一切交給史書。

此時再非議,那可就是數典忘祖,而非誹謗皇帝了。

千秋功過,留與後人評。

而《誥書》之中除了各種重大罪責之外,還有承平帝對於夏朝子民的殷切期盼。

包括但不限於墨家的兼愛非攻、儒家的仁義道德、法家的……額,遵紀守法。

倒不是到法家這裏就拉了胯了,實在是普通人真沒什麽好跟法家學的。

最低也得是個小吏,才能用到法家的理念吧?

再不然就得是違逆律法的時候了。

正常人想炫耀自己,可以說自己仁愛、說自己兼愛,也沒誰腦子抽了喝醉酒吹牛說自己遵紀守法吧?

哪怕是真得調查一下了。

說白了,承平帝的意思就是以此書,來指點夏朝子民們一些個人行為和道德上的目標。

墨、儒、法三家的理念這本書上也有記載,算是一碗水端平,起碼在承平帝在位時期,承平帝通過自己和商的共同努力,將法家拉到了跟墨家、儒家一個档次的存在。

如今也算是實至名歸,未曾辜負承平帝的期待。

“哈。”

聽著商的講述,顧擔輕輕笑了起來。

這些帝王啊,奢華享受或許可以抗拒,尋常誘惑也能夠一笑而過。

但對於青史留名、萬古流芳這種事情,幾乎沒有一絲抵抗可言,準確的說,應當是做夢都想。

他可還記得,當年在天下學宮,商登台質疑荀軻的禮與法之理念時,四周的儒生群情激奮,甚至要拔劍砍了商。

唯有台上的荀軻和承平帝沒有氣憤。

荀軻不氣憤,那是他有自己的修養,也篤定自己的眼光和能力。

承平帝不氣憤,是因為他又找到了一個真正的大才。

他繼位之後,發掘出來的大才。

眾所周知,臣子幹的壞事兒那是臣子的問題,但臣子幹的好事兒,定是有皇帝的授意。

這就叫帝王之道。

在他手中成長起來的驚世大才,最少也得有三分功勞算在他的身上。

法家能夠崛起,甚至如今深深的影響到了夏朝,也確實離不開承平帝的堅定支持。

如今法家甚至壓制了墨家乃至儒家,已是相當了不得的成就。

當然,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法家本就是專攻上層,是自上而下的理念,自己就是規則的制定者,這一點與墨家和儒家都有著根本的不同。

法家真正有能力的人都在廟堂上混,越厲害位置也就越高,墨者和儒生怎麽跟朝廷的鷹犬碰一碰呢?

碰贏了沒什麽太大的好處,只算唇舌之辯,碰輸了那可就鐵定進去了。

“前面那些東西,其實說起來沒什麽值得在意的,無非只是勸人向善之言語,也不見得是金玉良言。僅僅如此的話,所謂《誥書》也只是一本普通的書而已,不值一提。”

嘴上說著不值一提,商的腰杆卻是挺得筆直,就差把我驕傲幾個字寫在自己的臉上了。

“真正重要的東西,其實是最後那一部分,關於法令的部分。裏面有的不止是普通百姓的罪責,亦有官員的罪狀、懲治之法。”

商引導著毛驢,跟在那頭頂《誥書》之人的身後不遠處,緩緩說道:“除此之外,若有貪汙枉法,朝廷不查者,民眾可頭頂誥書,擒束官員,敲鑼打鼓送往皇都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