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時移世易,滄海桑田!

夏朝皇宮。

大殿之中。

此時一群人正在大殿之內爭吵不休。

人的數量並不多,尚且不過五人。

但任何一位對夏朝稍稍熟悉的人都該明白,此時在大殿中的幾人,在夏朝具有著何等的權威。

毫不誇張的說,跺一跺腳,整個夏朝都要抖一抖。

夏朝的第三位皇帝,啟志帝也在這裏。

夏朝的第一位,也是開國皇帝王莽,並未設立年號。

就連夏朝如今的年份,也不以年號劃分,而是幹脆利落的夏朝一百三十三年。

但啟志帝的老爹,承平帝登基之後,很是幹脆的設立了“承平”作為年號,當然,這個年號更準確地作用其實是將他和王莽分開,而不是真正當年號去用。

承平帝之所以這麽做,不單單是為了告訴世人如今改換了皇帝,當初的開國皇帝已經駕鶴西去。

也是為了告訴自己,他能當皇帝,全靠承接著上一輩人的努力。

承平承平,承接太平。

承平帝的在位年數雖不算很長,但承平帝在位之時,仍舊主推王莽當初的政策,休養生息,四海升平,未曾大刀闊斧的蓄意改革,僅僅只是在王莽奠定的基礎上,又往前走了幾步,一切穩紮穩打,不留後患。

如此,可稱之為相當不錯的守成之君,倒也不算辱沒夏朝的皇位,沒有辜負百姓的期許。

雖比不得王莽,但在民間亦有幾分贊美之詞。

而作為夏朝的第三位皇帝,啟志帝如今也已經不再年輕了。

他為自己選的年號,叫做啟志。

老爹承平,他要啟志。

意味不言自明。

歷經兩代君王,夏朝百余年的休養生息之後,如今的夏朝已經當真富裕了起來,再也不是昔日在大月那滿目瘡痍的國土之上,勉強聳立起來的國度。

如今的夏朝何其強盛呢?

便是跑到尋常的村落之中,都能得見馬匹踏地而行!

夏朝的富裕程度,已經到了尋常百姓都敢買馬去養的級別。

雖然不能保證人手一匹馬,但十戶人家之中,最少也有一戶人家能夠養得起馬匹,耕牛更是不必多言,只會更多——這絕對是相當了不得的成就。

毫不誇張的說,夏朝在繁榮方面,已經抵達了巔峰。

四周的國度莫不俯首,有理讓三分,沒理那是連滾帶爬的賠禮道歉。

連帶著夏朝的子民,外出經商也好,遊歷也罷,誰人敢不高看一眼?

前陣子有夏朝的儒生前去大雍救災,路遇山林劫匪,眼看就要被斬於馬下,結果有人認出了他的儒生服飾,再一問竟是夏朝儒生,當即放人,不僅賠了一匹馬,甚至還有銀兩相送,只求他莫要追究。

夏朝如今的強大,已經不需要自己去吹,便是山林劫匪,視國法為無物的家夥也不敢小覷分毫,只能恭敬以待。

所謂的四方仰德,萬國來朝,豈是空口白話?

每年不知有多少國外學子,行走過千山萬水,無懼風吹雨打、道路難行,只為趕赴夏朝皇都之中。

到了皇都後更是一路跪行,只為膜拜一下墨丘的雕像。

當然,對於這種行為,已經有墨者數次批判過了,但還是擋不住那群人如此狂熱的膜拜之舉。

無論是從國家的富裕程度,還是從夏朝對於周邊數十個,乃至更遠國度的影響力,都抵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盡管這其中可能跟啟志帝的關系也沒那麽大,但既然是他在位時出現了如此繁榮的景象,功勞怎麽也得占個三成吧!

正是因此,啟志帝一直頗為高傲,他也有高傲的資格。

作為夏朝的皇帝,高傲一點怎麽了?

嗯?

誰敢有意見?!

可如今,就在這夏朝皇宮之中。

本該是最為尊崇,最為顯赫的那個人,卻是滿臉堆笑的站在一個老頭子的面前。

整個大殿裏,僅有一個人坐在那裏。

那人看上去已經很老了,蒼老的皺紋堆疊在臉上,像是幹枯的樹皮,臉頰一側還有暗沉的老人斑堆積在一起,看上去很是有些醜陋。

唯有那雙眼睛,竟完全沒有上了年紀的老人那樣的渾濁與混沌。

恰恰相反,那雙眸子尤為銳利,銳利到仿佛出鞘的寶劍一般,讓啟志帝都完全不敢直視。

甚至只能陪笑的站在一旁,滿臉討好之色,哪裏還有夏朝皇帝那副高傲的態度?

“哎呀呀,您怎麽來了?您要是想見我,我直接去找您就行了。”

啟志帝站在那老人的身旁,近乎獻媚般的聲音讓周圍人都忍不住升出一絲絲惡寒之意。

但想到面前這個老人的手段之後,還是低下頭來,努力維持住了臉上的表情,更不敢顯露出分毫的笑意,一個個恨不得將腦袋埋在胸膛裏,生怕被老人的目光給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