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江河湖海

由於冰川的熔化是自下而上,所以,在蜂巢群加熱給星球表面升溫時,還會時不時伴隨著冰川的坍塌,好在蜂巢本身的結構強度非常高,可以無視這點。

涓涓細流從冰川縫隙中流淌而出,水滴自頂端,聚集在蜂巢的外側,然後在高溫中加熱成水蒸氣。

在地面蜂巢鋪設面積進度達到三分之一時,自冰川時代以來的第一片積雨雲出現了。

不過,這片越積越厚的積雨雲,下的並不是雨水。

蜂巢將水加熱成水蒸氣,源源不斷的蒸汽在將頂部的冰層融出一個通向最上層冰面的通道後,繼續上升,成為雲。

富含熱量的雲在高空一次性釋放大量的熱,凝結形成冰晶落回地表。

於是,解凍之後下的第一場,不是雨,是雹。

這是一個冷熱交替的過程,冰雹將上層的冷氣團帶向地表,而熱空氣則留在了上面,這時候,南北兩極的作用就凸現出來。

大氣環流開始運作。

熱空氣在大氣環流的作用下被分割成無數份,散落於星球的每個地方。

看起來,似乎蜂巢的加熱變得毫無意義,下落的冰雹加厚了冰層,制造的熱氣團又因為大氣環流,散布到整個星球,升溫效果微乎其微。

但是,有些事情並不能這麽看,需要換一種角度,這可能不是最快能看到升溫效果的方式,卻是最溫和的方式。

大氣環流的存在,讓星球升溫這種事情能有一個緩沖過程,而不是突兀完成,從引發什麽災難級的自然現象。

蜂巢加熱是持續性的過程,即便下來再多的冰雹也會被重新加熱成為水蒸氣,如此往復下去,星球就會以盡可能平和的方式,實現整體性的升溫。

越來越多地方的冰層在發生坍塌,蜂巢周圍的水潭成了池塘,在逐漸從池塘擴展成為大型的湖泊。

水位是一升再升,很快就漫過蜂巢的高度,將其全部置於水底。

一切都是往好的方向發展。

眼見時候已經差不多,霍古將此前收集到的那些,暝創造的原生微生物,激活它們,並逐一投放出去。

這些微生物中,有自養型,也有異養型,不過霍古都是一視同仁,沒有什麽區別對待,微生物們後面會發展成什麽樣都與它無關。

時間就這麽一天天的過去,霍古也不能算是閑著,它要給時刻監控著各個大型生物系統的運作流程是否出錯,避免出現意外情況。

升溫還在繼續,不過以蜂巢為中心的圓形湖泊擴展速度已經沒了當初的那般快速,雖然還在逐年的擴大,但擴大的速度確實是呈現出遞減趨勢。

關於這種事情,霍古已經注意到,但它對此並不是很在意。

這是圓形湖泊面積擴大造成的效率遞減假象。

因為每個蜂巢制造的熱量都有著自己的極限,每年融化冰川量就那麽多,如果仔細按照面積計算的話就會發現,實際上蜂巢的融冰效率並沒有降低。

之所以看起來呈現遞減趨勢是因為圓形湖泊半徑的延長,每延伸出一定距離,圓的面積就會幾何倍的增大。

不過,確實還是有事情讓霍古會多分出一些心神去注意。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漆黑如墨的天空終於發生了一點變化,有了一些偏向於藍色的跡象。

這種跡象很微弱,不過逃不過霍古那經過多次優化修改調整設計的視覺器官,對光譜色調漸變的敏感度已經遠遠超越了人類肉眼的範疇。

很顯然,大氣中多出了一些其他的成分,這些還未清楚正體的物質對照射向地表的光形成一定程度的幹擾,於是就會出現這種現象。

“很好,總算是快要到了。”

根莖上的視覺系統鎖定著來自天空的一個小黑點,並且這個小黑點還在迅速的放大,有某種東西正在向著蜂巢方向沖去。

很快,那個未知的東西已經下降到一定距離。

“結構比較脆,下降的時候還是注意一點比較好。”

“撐開。”

指令下達,那個東西從尾部迸發出一個好似降落傘一樣的膜狀物,速度急速下降,然後,墜落在距離蜂巢幾米的水中。

水底早已等候多時根莖,將那個物體吞沒進根莖系統。

這個物體是一個生物型采集瓶,內部結構很簡單,就是類似竹子一樣的中空結構,強度完全依靠鈦合金外殼,霍古專門制造出來,用於采集空氣樣本。

在不久前,為了探究天空變色的原因,霍古像上次那樣向天空發射了這個生物型采集瓶,采集目前大氣的樣品回來。

根據霍古的經驗,天空的顏色主要取決於當時大氣內的成分,比如冥古宙時期是橘紅色天空,還有地球的藍色天空。

一條條根須探入瓶中,開始分析裏面空氣樣品的成分比例。